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缺血性疾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及其病情的关系。方法:用计数方法测定76例缺血性血管病,包括6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和16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30例正常人外周循环内皮细胞(CEC)。结果:缺血性血管病患者CEC数目高于正常人,ASO病情重者及脑梗死急性期更明显。结论:缺血性血管病患者存在VEC损伤,其损伤程度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流动产生的切应力对白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VEC)相互粘附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炎症、免疫反应、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 :将已汇合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玻片放于平板流动腔中 ,以层流不同切应力 0 .6、1.2、2 .4Pa剪切不同时间 (2、8、12h)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VEC表面ICAM 1表达 ,以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率表示。结果 :稳层流切应力能上调HUVECICAM 1表达 ,切应力是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调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 (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其致病因素多种 ,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通过TNF α作用于内皮细胞 (EC)后 ,观察单核细胞对其粘附的变化 ,粘附分子表达以及对调控粘附分子基因的转录因子 (NFκB)变化 ,以探讨TNF α在AS发生早期细胞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γTNF α(5ng/ml)作用 4h后 ,用细胞计数法测U937细胞以EC粘附率 ,用ELISA法检测EC膜上粘附分子VCAM 1、ICAM 1、P selectin的表达 ,以及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是否介导缺氧-再氧化引起的中性粒细胞(PMN)和血管内皮细胞(VEC)的粘附反应。方法血管内皮细胞(VEC)经缺氧再氧化(H/R)处理后,加入PMN,用计数法检测粘附率,以细胞免疫化学及原位杂交法检测ICAM-1及ICAM-1mRNA表达。结果VEC经H/R处理后,PMN与其粘附率增高1倍(P<0.01),ICAM-1单克隆抗体(mAb)与CD11a/CD18mAb可明显降低粘附率的增高,H/R能增加VEC的ICAM-1及ICAM-1mRNA表达。结论ICAM-1介导H/R后的PMN-VEC间粘附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其致病因素多种, 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通过TNF-α作用于内皮细胞(EC)后, 观察单核细胞对其粘附的变化, 粘附分子表达以及对调控粘附分子基因的转录因子(NFκB)变化, 以探讨TNF-α在AS发生早期细胞行为中的作用. 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γTNF-α(5 ng/ml)作用4 h后, 用细胞计数法测U937细胞以EC粘附率, 用ELISA法检测EC膜上粘附分子VCAM-1、 ICAM-1、 P-selectin的表达, 以及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测定NFκB核转位百分率. 结果: U937细胞对γTNF-α作用的EC粘附明显增高, 其粘附率为41.30%±1.16%(n=7), 对照组为4.50±1.01%(n=7)(P<0.001), γTNF-α能明显上调EC膜上VCAM-1, ICAM-1及P-selectin表达, 并能明显增加NFκB的核转位其阳性细胞为99.42%±0.84%而对照组为28.93%±14.06%(P<0.001), 当采用银杏提取液事先处理EC而后再用γTNF-α作用, 能抑制U937对EC的粘附百分率, 且有量效依赖关系. 结论: γTNF-α明显促进NFκB核转位, 增强了对粘附分子基因调控, 明显增加EC膜上粘附分子表达粘附分子是细胞粘附分子基础, 增加了单核细胞等对EC粘附, 这为单核细胞迁移到内膜下成为巨噬泡沫细胞提供了前提, 而银杏提取液有明显抑制单核细胞对TNF-α处理的EC粘附作用, 为A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 (AS)早期病变易发生于动脉分叉及动脉弯曲处 ,推测与血液流动方式有关 :此处血流呈低切应力摆动方式 ,血管其它部位的血流呈稳层流方式。单核细胞粘附于血管内膜 ,进而穿过内膜迁移到内膜下成为巨噬泡沫细胞 ,这是AS的病理基础的早期细胞行为 ,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是细胞粘附的分子基础。VCAM 1是参与内皮和单核粘附的主要粘附分子之一 ,了解不同血流方式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粘附分子VCAM 1表达的影响 ,有助于AS发生机制的阐明。方法 :接种的第二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玻片置于平板流动腔中 …  相似文献   
7.
不同有害因素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及NFκ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一些有害因素作用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对单核细胞粘附率,VEC的白细胞粘附分子VCAM-1,ICAM-1及转录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为阐明不同有害因素在AS早期发病机制中作用与机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细胞计数法测粘附率,细胞免疫组化及ELISA法检测粘附分子表达及NFκB活化,原位杂交测VCAM-1m-RNA;结果显示,mmLDL,rNTFα均能明显增加U937细胞的粘附,粘附百分率分别为对照组的7倍和9.2倍;rTNFα可使内皮 VCAM-1,ICAM-1,和P-selectin表达显著上调,但mmLDL没有相似的作用;VEC在流体代剪切振荡流的作用下,明显上调VCAM-1mRNA及VCAM-1的表达,mmLDL,rTNFα和低剪切振荡流作用后,均可增加内皮细胞NFκB亚单位P65的核转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低切应力时不同流态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置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于平板流动腔内,经切应力0.2Pa层流或振荡流作用4h、18h,用组织免疫化学方法测其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VCAM-1)表达及核因子(NF-κB)核转位活性,原位杂交法检测VCAM-1mRNA表达。结果:在相同的低切应力作用下,层流组未见VCAM-1mRNA、VCAM-1有明显变化,而振荡流组则明显上调VCAM-1mRNA、VCAM-1表达分别为对照组2倍、2.4倍及NF-κB核转位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结论:VEC在低切应力作用下,振荡流明显上调VCAM-1表达,而层流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蛋白分子, 存在于胞浆中, 一旦活化则可转位进胞核中与目标基因启动区域中特定序列结合而调控基因的转录.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参与白细胞粘附分子、 MCP-1、细胞因子等基因的转录调控. 已往工作已经证明, 流体低切应力振荡流动方式作用脐静脉内皮细胞可导致粘附分子VCAM-1表达上调, 这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故进一步探讨这种VCAM-1的上调是否与NFκB参与调节相关. 方法: 接种的第二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玻片置于平板流动腔中, 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到灌流系统, 调节流动腔隙的高度及灌流液速率达到所需切应力(0.2 Pa), 在此基础上, 用T形管连接一个偏心轮使液面在HUVEC表面来回摆动为振荡流, 这种流动方式作用于HUVEC 4 h后, 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测定EC的NFκB阳性率及阳性强度. 结果: 经振荡流作用后内皮细胞中NFκB阳性率明显增高、强度明显增加、分别为81.52%±10.65%和198.60±32.61(P<0.001), 处于静态EC为对照组, NFκB阳性率和强度分别为28.93%±14.06%和43.40±22.59, 经γTNF-α(5 ng/ml)处理内皮细胞阳性率为99.42%±0.84%, 阳性强度为277.23±23.26(P<0.001). 结论: EC经低切应力振荡流作用后明显增加NFκB的核转位, NFκB的活化能上调粘附分子的表达, 增加了在动脉粥样硬化易发部位单核和内皮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病变易发生于动脉分叉及动脉弯曲处, 推测与血液流动方式有关: 此处血流呈低切应力摆动方式, 血管其它部位的血流呈稳层流方式. 单核细胞粘附于血管内膜, 进而穿过内膜迁移到内膜下成为巨噬泡沫细胞, 这是AS的病理基础的早期细胞行为, 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是细胞粘附的分子基础. VCAM-1是参与内皮和单核粘附的主要粘附分子之一, 了解不同血流方式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粘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 有助于AS发生机制的阐明. 方法: 接种的第二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玻片置于平板流动腔中, 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到灌流系统, 调节流动腔隙的高度及灌流液速率达到所需切应力(0.2 Pa), 此为稳层流, 在此基础上, 用T形管连接一个偏心轮使液面在HUVEC表面来回摆动为振荡流, 这两种流动方式作用于HUVEC 4、 18 h后, 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测定EC膜上VCAM-1表达. 结果: 低切应力振荡流4、 18 h细胞阳性表达百分率分别为14.83%±2.09%(n=6, P<0.01), 10.40%±2.28%(n=5, P<0.05), 稳层流4、 18 h, 分别为2.45%±0.47%(n=9, P<0.05), 4.98%±1.34%(n=9, P>0.05), 对照组为4.41%±0.59%(n=9), 阳性对照组(用TNF-α 5 ng/ml作用)为20.33%±3.01%(n=9, P<0.001). 结论: 同是低剪切应力, 由于流动方式不同, 细胞粘附分子VCAM-1表达不同, 振荡流可上调粘附分子VCAM-1表达, 促进细胞粘附发生, 为AS在局部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