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及其产物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2组按指南给予恩替卡韦口服,治疗组加服柔肝化纤颗粒。2组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肝功能、肝纤四项[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肝脾影像学指标、乙肝病毒(HBV)-DNA、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及NLRP3炎症小体、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β、IL-18 mRNA的表达。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肝功能、肝纤四项、证候积分、肝脾影像学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 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血清IL-1β、IL-1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NLRP3、Caspase-1、IL-1β、IL-18 mRNA水平优于治疗前(P < 0.01),治疗组均较对照组作用显著(P < 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Caspase-1、IL-1β、IL-18及TNF-α表达水平,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柔肝化纤解毒颗粒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不愿意或不适合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保肝等西医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解毒颗粒,1包/次,3次/d,疗程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瘤体变化、生存质量(KPS评分)、甲胎蛋白(AFP)、生存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瘤体变化、生存质量、AFP、随访治疗内1年的生存率、不良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肝区疼痛、纳差、腹胀、便溏、倦怠乏力、发热、黄疸、口干口苦),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沉降率),AF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瘤体稳定率、KPS评分改善率、12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腹泻,对照组出现3例腹泻,对症治疗后缓解,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柔肝化纤解毒颗粒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最常出现的临床症状之一,临床上常用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高低来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在出生后24?d出现黄疸的婴儿,尤其是由于溶血引起的黄疸,有发展为急性和慢性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现代研究表明,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中药可通过调节胆红素代谢、调控胆汁酸合成与转运、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影响肝脏胶原形成等多个途径发挥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芪活性成分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抑制胶原合成及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方式来改善并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其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呈现出多方位和多层面的特点。近年来,对黄芪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相关研究仅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且样本量较少,缺乏大样本对比。今后应从临床上研究黄芪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术为肝硬化患者带来了希望,但BMSCs在骨髓中含量极少且归巢能力有限,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采用中医药招募内源性干细胞的动员方案可促进BMSCs归巢肝脏,对充分发挥中医药维持或改善机体正常再生修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区及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脾胃肝病区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B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1次BMSCs移植术并于术后给予长期抗病毒治疗1年,C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并记录患者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A组2例患者脱落,B组1例患者脱落,最终A组、B组分别纳入38、39例患者。C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A组、B组(P<0.05)。C组患者治疗后胁痛、纳差、神疲乏力、黄疸评分低于A组、B组(P<0.05)。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12(IL-12)、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丙二醛(MDA)水平及CD8+细胞分数低于A组、B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和CD3+、CD4+细胞分数及CD4+/CD8+细胞比值高于A组、B组,PT短于A组、B组(P<0.05)。A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腹腔积液3例,消化道出血1例;B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肝性脑病1例、腹腔积液1例;C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结论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BMSCs移植术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氧化应激与肝损伤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Nrf2/ARE是一条极为经典的与抗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通路,不少学者聚焦于对该通路的研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近年来在肝损伤的治疗中备受关注,运用现代化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方法,研究及揭示中药治疗相关疾病激活的信号通路以及具体的作用靶点,阐述中药治病的作用机制和机理,已成为当今热点。本文概述了Nrf2/ARE信号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并总结近 5 年以来运用中药激活此信号通路修复肝损伤的作用方式及其可能的机制,为靶向治疗肝损伤的中医中药疗法的传承及创新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9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组)、B组(MSCs移植组)、C组(MSCs移植联合柔肝化纤颗粒组)。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PT)、HBV DNA载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Child-Pugh。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P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高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治疗后AST、ALT、TBIL、PT均低于A组、B组(P0.05);治疗后3组HBV DNA载量显著下降,且C组治疗后HBV DNA载量低于A组、B组(P0.05);治疗后3组Child-Pugh评分低于治疗前,且C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低于A组、B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ADC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C组患者治疗后ADC高于A组、B组(P0.05)。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能明显改善肝功能、肝硬化程度、凝血功能,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