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艾灸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CIA)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等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e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大鼠。艾灸组、针刺组于初次免疫后第12天,选取双侧阳陵泉、昆仑穴分别施温和灸、针刺干预。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四肢关节炎症评分;应用MTT比色法观察针灸对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TNF-α、IL-6、和IFN-γ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症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针刺组大鼠关节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增高(P<0.01),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TNF-α、IL-6、IFN-γ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P<0.01),针刺和艾灸均能显著降低脾脏单个核细胞IL-12、IL-17、TNF-α、IL-6、IFN-γ mRNA的表达(P<0.01);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在降低脾脏单个核细胞的IFN-γ mRNA的表达上优于艾灸组(P<0.05)。结论:针刺和艾灸治疗对CIA大鼠四肢关节炎症均具有改善作用,可能与艾灸能有效降低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针刺和艾灸均能调节脾单个核细胞异常变化的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病并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其发病率高、症状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针灸治疗IBS的临床疗效肯定,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该技术研究IBS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变化,发现IBS多个脑区活动存在异常,如脑岛、前扣带回、前额叶等与IBS内脏感觉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脑区,而针灸治疗对相应脑区的功能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可能为我们了解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因此,本文就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灸治疗对IBS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从经络理论研究、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三方面对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胃在病理状态下,可出现阳明经穴物理特性的改变,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运动功能、平衡胃肠激素的分泌等途径改善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对胃调节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可以有效治疗胃病。研究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对丰富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及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能为阐明经络实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针灸或针灸配合中药等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8年1月-2018年12月发表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的有关针灸或其配合中药等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统计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①共纳入25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合计2233例患者;②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针灸配合中药、西药相对于单纯西药疗法具有更好疗效(P < 0.000 01),更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P < 0.000 01)、更少的不良反应(P < 0.000 01)及更低的复发率(P < 0.05),并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针刺分别配合中药、西药疗法相对于西药疗法均具有更好疗效。结论 针灸配合中药、西药相对于单纯西药治疗是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的更优方案,但由于此次纳入文献的质量等级不高,故需谨慎对待此结论,仍需要更多的临床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灸法治疗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的经脉、腧穴使用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中灸法古代文献为依据,“灸”为主题词,结合“腹痛”的古病名,摘录“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条文,列出腧穴和腧穴所属经脉的数据库。结果:经检索共纳入文献264篇,其特点表现为:(1)早期古代文献记载的灸疗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应用的腧穴较少,涉及经脉不多;明朝起灸疗应用的经脉和腧穴明显增多,配穴增加。(2)经脉频次最高的经脉是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二者配伍使用的支持度为26.89%,置信度35.21%,置信度最高,常配伍出现。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配伍使用较多。(3)腧穴频次较高的是关元、气海、天枢、神阙、足三里和中脘,气海-关元-神阙为最常配伍腧穴。结论:从明朝开始,灸疗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涉及的经脉更广泛,腧穴明显增多,且注重配穴。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中任脉和足阳明胃经应用最多,足太阴脾经常配伍使用;腧穴中气海、关元、天枢、神阙、足三里和中脘常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化脓灸对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3例中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扶正抑瘤肠方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足三里穴化脓灸治疗,观察周期为80 d。检测患者的免疫学指标,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化疗的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CD4+、CD8+T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CD8+T细胞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对照组患者的CD4+、CD8+T细胞水平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维度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的躯体疼痛维度评分升高(P0.05),生理机能、总体健康、精力、精神健康维度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总体健康、精神健康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WB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脓灸足三里穴结合中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中晚期结肠癌患者,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为主治疗脑卒中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西药组。针药组采用针刺十三鬼穴联合口服舍曲林,针刺组采用针刺十三鬼穴,西药组采用口服舍曲林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HAMD、HAMA评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组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疗效显著;针刺组在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方面与西药组疗效相当;3组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任超  丁邦友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2):132-134
背俞穴在临床上多用于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五脏疾患,腹募穴多治疗腑病,俞穴与其相应的募穴联用称为俞募配穴。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对治疗阴证阳证并见的脏腑病症疗效显著。本文详述俞幕相配的作用和主要治疗范围,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n=35)和针刺组(n=25),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针药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辨证,配合服用相应的中药。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针刺组疗效为52%,针药组疗效为85.7%。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0.
不同穴位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小组大量研究显示艾灸关元穴可以显著提高荷癌小鼠的免疫功能【‘-’],不少学者报道艾灸大椎、中院等穴也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探索艾灸对这些穴位所产生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否差别,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要进行比较研究,其它实验条件必须相同。故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一致的前提下,选择关元、大推和中院穴,行单穴直接灸法,观察它们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分析它们之间在免疫调节方面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材料cyBL雌性小鼠,16-18克,中科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HAC(小鼠腹水型肝癌)癌细胞株,中科院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