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运动针法,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针刺,每星期针刺5次,5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额肌、眼轮匝肌、上唇方肌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额肌、眼轮匝肌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唇方肌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显著,为临床提供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别从自血疗法的取穴规律及在自血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其他疗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肯定了自血法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且简单安全等特点。同时指出现有文献缺乏远期随访报告、禁忌症及副作用的研究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正偶刺法为古代"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载:"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偶刺又发展为前后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成为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配穴法~([1])。笔者通过检索CNKI、万方等数据库,对近10年"偶刺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蜂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蜂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在肢体肌力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蜂针疗法治疗脑梗塞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正>张沛霖导师十分重视脉诊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几千年来脉诊手段一直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成为中医辨别疾病性质,勘定疾病证型以及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脉诊源于经络诊断,早期  相似文献   
6.
张沛霖导师临床注重辨证归经,认为针灸的辨证必须以经脉为基础,才能与八纲辨证取得一致,就是针灸临床一切以经脉为前提,然后与脉、证、四诊相结合.这是针灸诊治疾病的原则,导师把辨证归经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厥证为中医内科急证之一,是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扁鹊运用针灸、按摩的方法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的记载.<黄帝内经>又以相当篇幅论述厥证的病因病机,并以针刺为主调治厥证的的气机逆乱.  相似文献   
8.
介绍张沛霖主任医师临床以脉为证,强调辨证,辨经脉,辨补泻的学术思想在治疗颤证、腰痛、中风后遗症、面肌痉挛等病症中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学习、总结张沛霖老师针灸临床治疗腰痛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的体会及张老的临证指导总结导师的经验。结果:张老师针灸临证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腰椎急性损伤、腰软组织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辨病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治疗。结论:辨病分明后再进行辨证辨经脉,引进现代医学的知识,辨病与辨证结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蜂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痹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蜂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痹证61例,治愈9例(14.75%),好转46例(75.41%),无效6例(9.84%),有效率90.16%,与灯盏花穴位注射对比,疗效优于对照组。通过C反应蛋白的治疗前后检测分析,蜂毒穴位的治疗作用机理,可能与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