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时长电针对正常小鼠大脑皮质区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正常小鼠分为空白组、手针组、电针5 s组、电针10 s组、电针20 s组、电针60 s组,每组6只。空白组仅模拟抓取过程;手针组针刺小鼠后海穴后立即取针不留针;电针组取后海穴透皮后分别向左右两侧沿皮针刺,针柄连接电针仪,按组别分别刺激不同时长(5 s、10 s、20 s、60 s),反复15次,频率2 Hz,强度2 mA,连续波。连续干预7 d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质区BDNF及CREB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5 s组及电针10 s组大脑皮质区CREB表达较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20 s组及电针60 s组CREB表达较空白组及手针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20 s组CREB表达升高较电针5 s、10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60 s组较电针20 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大脑皮质区BDNF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大脑皮质区CREB表达变化在电针20 s组(累积刺激5 min)开始起效,而电针5 s组、电针10 s组刺激无法触发大脑皮质区响应蛋白的表达,初步推断电针20 s组为针刺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电针长强穴对FMR1基因敲除小鼠海马区CypA、ERK1/2及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对其阻断效应的研究。方法选取FMR1基因缺失且日龄为25日的KO小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小鼠基因型,选取基因型为纯合子型的小鼠入组,随机分为空白组、长强穴组、非经非穴组和阻断剂长强穴组,共24只。所有组别的小鼠均于每日固定时间段进行干预,1天1次,连续干预14天。干预前、后连续两天于固定时间内对各组实验小鼠进行自主活动行为学测试。采取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分析海马区CypA、ERK1/2、CRE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自主活动行为学测试结果:干预后长强穴组自主活动及站立次数低于其他组别;干预后自主活动及站立次数低于干预前。②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长强穴组CypA、CREB蛋白的阳性平均光密度表达高于空白组、非经非穴组和阻断剂长强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强穴组ERK1/2蛋白的阳性平均光密度表达高于空白组及阻断剂长强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长强穴组CypA、ERK1/2及CREB蛋白的表达高于空白组、非经非穴组和阻断剂长强穴组,其中ERK1/2及CREB蛋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电针长强穴对实验小鼠自主活动站立行为有影响。②电针长强穴能促进FMR1基因敲除小鼠海马区CypA、ERK1/2及CREB蛋白的表达,且MEK阻断剂PD98059对此有阻断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命门穴对FMR1基因敲除(KO)小鼠大脑海马区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其磷酸化CREB(p-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适龄的FMR1基因敲除小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小鼠基因表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4只基因型为纯合子的小鼠分为空白组、非经非穴组和命门组,每组各8只。空白组在相同时间、相同条件下仅模拟抓取动作。命门组选取小鼠命门穴,非经非穴组选取小鼠尾根与肛门之间凹陷旁开约1 cm的部位,均于每日固定时间采用由0.5寸毫针自制而成的双极连体针连接电针仪进行干预,电针刺激频率2 Hz,强度2 m A,连续波,每日30 min,连续干预14 d;干预后连续两天于同一时间进行自主活动行为学测试,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分析海马CREB及其p-CREB蛋白表达量。结果自主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命门组活动次数和站立次数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命门组CREB和p-CREB蛋白的阳性平均光密度表达较空白组显著性升高(P0.01,P0.05),命门组p-CREB蛋白的阳性平均光密度表达较非经非穴组显著性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组CREB蛋白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与命门组较空白组p-CREB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命门穴对FMR1基因敲除小鼠自主活动站立行为有影响,且能促进海马CREB、p-CREB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小鼠足三里对其血浆及大脑皮质中苯妥英钠质量浓度的改变,探究针药联用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途径。方法将18只ICR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针药30 min及60 min组,针刺足三里后腹腔注射苯妥英钠,注射后30 min及60 min取材;药针30 min及60 min组,腹腔注射苯妥英钠后针刺足三里,针刺后10 min及40 min取材;药物30 min及60 min组,腹腔注射苯妥英钠,注射后30 min及60 min取材。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血浆及大脑皮质中苯妥英钠的质量浓度。结果针药30 min组、药针30 min组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均低于药物30 min组(P均0.05),各组比较,大脑皮质中苯妥英纳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在降低小鼠血浆中苯妥英钠药物浓度同时,大脑皮质中药物浓度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粗守关,上守机”是《九针十二原》中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纲要,但在现行教材的针灸治疗原则中并未明确提及“守机”。同时,历代医家对于“上守机”的认识中,也缺乏对“机”之本字与前后文的字义、文义的深入理解。故此,从文字本义角度,来阐释“上守机”的内涵,认为“守机”重在未刺之前的指下探寻,重视与疾病状态相关的体表位置及其对体表刺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林燊  黄晓真  齐诗仪  杨晓婷  林栋 《新中医》2020,52(6):107-111
目的:观察电针命门穴对FMR1基因敲除小鼠不同脑区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p-CREB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适龄FMR1基因敲除小鼠分为空白组、非经非穴组和命门组,每组8只。空白组仅模拟抓取动作。命门组选取小鼠命门穴,非经非穴组选取小鼠后海穴旁开约1 cm的部位,每天固定时间电针干预,频率2 Hz,强度2 mA,连续波,每天30 min,连续干预14 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小脑、皮质及海马区CREB及p-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命门组及非经非穴组海马区CREB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同组皮质区比较,各组小鼠小脑及海马区CREB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不同脑区间CREB蛋白表达趋势相同,趋势变化程度不同。与空白组比较,非经非穴组小脑及皮质区p-CREB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同组小脑比较,非经非穴组海马区p-CREB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同组皮质区比较,命门组、非经非穴组海马区p-CREB蛋白表达升高(P0.05),不同脑区间p-CREB蛋白表达趋势不同。与非经非穴组比较,命门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命门穴在不同脑区中能相应地强化FMR1基因敲除小鼠海马区CREB的磷酸化,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和代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眼电生物信号调控的经皮穴位电刺激长强穴治疗精神发育迟滞(MR)患儿的临床疗效,探讨目标成就量表(GAS)对MR的评价效应。方法:将60例MR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每周5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眼电生物信号调控的经皮穴位电刺激长强穴进行治疗,当采集到的眼电信号与眼电模板的相似度在其眼电阈值范围内时,触发1次20 s的长强穴位电刺激治疗(连续波,频率70~100 Hz,脉宽0.1~0.2 ms),每次治疗30 min,每周2次。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儿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GA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独立生活评分、对照组患儿交往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观察组患儿参加集体活动、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A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眼电生物信号调控的经皮穴位电刺激长强穴有助于提升MR患儿参加集体活动、运动和独立生活能力,并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长强穴对脆性X智障基因(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FMR1)敲除小鼠不同脑区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及磷酸化CREB(p-CREB)蛋白表达量影响,以探讨针刺的多脑区联动效应。方法 选取适龄FMR1基因敲除小鼠,通过PCR鉴定其基因表型。将24只纯合子基因敲除小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即空白组(仅给予抓取动作)、非经非穴组(电针肋弓最低点上1 cm处)和长强组(电针长强穴)。2组针刺组采用电针仪进行干预,电针刺激频率2 Hz,强度2 mA,连续波,每日20 min,连续干预14 天。干预结束后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皮质及小脑CREB及p-CRE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空白组海马的CREB表达量较皮质(P<0.05)、小脑(P<0.001)显著升高;非经非穴组及长强组皮质的CREB表达量较海马(P<0.05,P<0.01)、小脑(P<0.05)显著升高。空白组小脑的p-CREB表达量及p-CREB率较皮质(P<0.01,P<0.001)、海马(P<0.05,P<0.001)显著升高;非经非穴组的小脑p-CREB表达量较海马(P<0.01)显著升高;非经非穴组小脑p-CREB率较皮质(P<0.01)、海马(P<0.05)显著升高;二者在长强组的三个脑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轮廓分析结果示:CREB平行轮廓分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个脑区的总体轮廓不平行,即脑区的联动变化不一致。p-CREB及p-CREB率水平轮廓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三个脑区联动变化一致,且各组间变化程度一致,但各组中蛋白表达不相等,其中小脑最高。结论 通过轮廓分析能初步观察针刺的多脑区联动效应,且针刺刺激可能通过影响CREB磷酸化使得FMR1基因敲除小鼠多脑区效应方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肠粘膜损伤大鼠体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出点分布情况。方法 SD雄性大鼠30只,按5%、7.5%、10%、12.5%、15%芥子油浓度随机分组,每组6只。采用肠道注射芥子油造成急性肠粘膜损伤模型,造模后4小时背部备皮、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后5小时、10小时、15小时、20小时、25小时EB渗出点的分布。采用经纬网格计数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EB渗出点随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造模后25小时内各浓度芥子油组大鼠均存活。①聚类分析渗出点在S1、N1、O14、L11网格分布特异性突出,轮廓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四个“特征网格”在不同浓度与不同时间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②因子分析渗出“特征区域”在距正中线旁约0~10 mm或15~20 mm范围内分布较多。轮廓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时间点随浓度变化的EB渗出“特征区域”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个浓度随时间变化的EB渗出“特征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肠黏膜损伤大鼠EB渗出网格点分布规律主要在胸腰段的脊柱两侧,特征区域分布与大鼠肺、脾俞及肾俞相近,并存在与病情变化相关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