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前,肠道微生态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的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影响肝纤维化过程的发展.同样,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主要介绍肠道微生态平衡与失衡、肠道菌群参与肝纤维化的过程、"肠-肝轴"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完成的3例增强现实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导航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人薄层CT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后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前24~72 h根据肝功能情况经外周静脉注射ICG,术中利用腹腔镜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采集实时手术影像,再通过视频采集卡输入笔记本电脑,在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中实现将三维模型投影到手术视频,实现术中情况与术前三维模型实时融合导航,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3例病人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后,均成功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指导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Bismuth-Corlette三维可视化分型Ⅲb型2例、Ⅳa型1例,1例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缺如变异。Ⅲb型2例行左半肝切除联合左侧尾状叶切除术、Ⅳa型1例行右半肝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20、410、38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0、310、25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8、8 d。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经内科治疗后康复出院,围手术期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简版:目的:基于中医传承平台软件分析1990年1月 2017年11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相关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数据库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相关文献55篇,涉及94味中药,药性以寒性为主,其次是温性、平性、凉性;药味以苦味药最多,其次为甘、辛、酸;主要入胃、脾、大肠经;药物频次最多的10味药是黄连、白头翁、木香、黄芩、甘草;药物配伍前五位分别为黄芩~黄连、黄连一白头翁、黄连一木香、秦皮一白头翁、黄连一甘草,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15个,基于熵聚类关联分析得到3个新方。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并阐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初步揭示了湿热内蕴证的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同时辅以理气活血、健脾益气等药物,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3D打印在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5月~2019年3月在三维可视化3D打印指导下10例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收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打印3D模型,观察肿瘤与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的三维立体关系,进行术前模拟手术并制定手术方案,将3D打印模型带入手术室进行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构建三维可视化打印3D模型,进行 Bismuth-Corlette三维可视化分型:Ⅲa型4例、Ⅲb型4例、Ⅳ型2例,其中门静脉变异4例,肝动脉变异3例。门静脉“三分叉”变异2例;“工字型”变异1例;1例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缺如变异;2例既有门静脉变异又出现肝动脉变异。肝动脉变异3例,1例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2例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其中Ⅲb型4例行左半肝切除术; Ⅲa型4例行右半肝切除;Ⅳ型1例行围肝门区域切除,1例行左半肝切除术。此组患者术前三维可视化3D打印模型及术前规划与术中情况均一致。手术时间452±75.12 min,术中出血量356±62.35 mL,术后住院时间15±4.61 d。术后出现胆漏1例,少量胸 腔积液3例,经通畅引流及内科治疗后康复出院,围手术期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三维可视化联合3D打印对Bismuth-Corlette Ⅲ、Ⅳ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手术规划,优化手术方案,尤其在肝内血管变异情况下,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5.
案例教学法(CBL)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近年来兴起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成效的教学方法。基于我国目前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通过分析案例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的应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应用于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中,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完成的3例增强现实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导航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人薄层CT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后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前24~72 h根据肝功能情况经外周静脉注射ICG,术中利用腹腔镜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采集实时手术影像,再通过视频采集卡输入笔记本电脑,在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中实现将三维模型投影到手术视频,实现术中情况与术前三维模型实时融合导航,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3例病人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后,均成功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指导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Bismuth-Corlette三维可视化分型Ⅲb型2例、Ⅳa型1例,1例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缺如变异。Ⅲb型2例行左半肝切除联合左侧尾状叶切除术、Ⅳa型1例行右半肝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20、410、38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0、310、25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8、8 d。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经内科治疗后康复出院,围手术期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医患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患纠纷不断增多,因此医患沟通教学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医学教育行业升级,在信息技术与高等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怎样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我国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急切需求。该文通过阐述国内外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不同之处,分析当前国内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国情,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并提出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设内容,为医患沟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3DVT)在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探查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3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采用3DVT指导分为试验组(n=74)和对照组(n=58),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试验组具有较短的术后住院时间[(15.1±6.9)d vs (19.6±10.9)d,P=0.01]、较高的结石清除率(94.59% vs 82.76%,P=0.028)及较低的结石复发率(6.76% vs 18.97%,P=0.033)。结论 3DVT引导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探查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可行的,对有效清除肝内结石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系列核苷药物两亲性衍生物的自组装体。方法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3’-羟基脲3’-脱氧胸苷脂肪酸酯,用Langmuir膜天平考察不同长度脂肪链对前药分子单分子膜的影响。用注入法制备自组装体,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其形态和粒径。结果以齐多夫定为原料制备得到脂肪链长度分别为C8、C14、C16、C18的衍生物分子。它们在水-空气界面上的表面压-分子面积(π-a)曲线形态由极性头和脂肪链长度的比例决定。长脂肪链的衍生物分子易在水面上直立,短链分子易被挤入水中。随脂肪链增长,自组装体形态为不规则囊泡到纳米管,平均粒径为100~400 nm。结论两亲性衍生物的自组装性由疏水链和极性头比例决定。本研究得到的自组装体有望成为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