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冠心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老年等,但仅约5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这些传统的危险因素,确立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必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不同民族冠心病发病中的地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收集2001-10/2002-0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110例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n=74)与冠状动脉正常组(n=36),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μmol/L)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17.40±10.95和11.78±4.56;t=3.79,P<0.05),冠状动脉狭窄组中高Hcy血症占41%,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1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75,P<0.01)。冠状动脉狭窄组汉族血浆Hcy水平(μmol/L)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汉族(18.40±11.86和12.36±5.17;q=3.65,P<0.05),冠状动脉狭窄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维吾尔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1.34,P>0.05)。结论新疆地区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占比例较大,而同型半胱氨酸对新疆地区冠心病患  相似文献   
2.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居民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尿病(DM)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和田地区及下属三个乡镇的4619名35岁以上维吾尔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居民IFG检出率为4.94%,标化率为4.69%;其中男性为5.08%,女性为4.83%,标化率分别为4.77%、4.66%;男女性及总的DM患病率分别为6.00%、5.43%、5.67%,标化后分别为5.39%、5.12%、5.2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空腹血糖水平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中老年人群需要加强糖尿病相关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住院期间行经PCI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及处理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靶病变形态学、术中球囊扩张等24个变量与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的关系。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并发糖尿病者,多支病变,B型、C型病变,靶血管病变长度>15mm,夹层组高于对照组;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比例夹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球囊扩张次数夹层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长度>15mm、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病变直径狭窄率、球囊扩张次数是PCI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靶血管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15mm、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球囊扩张次数是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左室射血功能预测缺血性心肌病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功能对缺血性心肌病(ICM)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诊断为ICM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患者均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史;126例共死亡13例,死亡率为10.32%,EF值降低和死亡率明显相关(P<0.05)。结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和缺血性心肌病的死亡率明显相关,EF值降低是缺血性心肌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入选239例接受冠脉内直接支架术的患者(直接支架组)和239例球囊预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的患者(常规支架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直接支架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8.8%)低于常规支架组(19.2%,P<0.01),直接支架术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低(6.7%vs13.4%,P<0.01)。结论冠脉内直接支架有助于降低冠心病患者无复流现象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AMI患者30例,AMI后8,16,24,36,48 h及3,4,5,6,7 d分别测定血清GM-CS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并在AMI 1周后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从30例患者中选取5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并且LVEF<40%的患者作为亚组,描述心梗后GM-CSF时间相;并分析30例患者血清GM-CSF峰值与心梗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GM-CSF在AMI后8 h开始逐渐升高,3672 h达高峰,在以后7 d的测量中均保持较高水平。GM-CSF峰值与CK-MB峰值呈正相关(r=0.566,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2,P<0.05);与LVEDD呈正相关(r=0.454,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血清GM-CSF水平增高与心功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支架植入(CSI)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了解其意义。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1年7月在我院行CSI术患者为研究对象(n=58),分为A组(阵旧性心肌梗死及心绞痛患者,n=43例),及B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15)。A组于CSI术前、后,B组于CSI术当日,术后1,3,8日清晨抽取空腹血进行血清CRP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测定。结果:A组:CSI术后平均血清CRP水平高于术前(P<0.01),CK-MB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B组:CSI术后CRP及CK-MB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减趋势。结论:CSI术后血清CRP水平升高;它与局部机械损伤引起的炎症有关,可作为CSI术损伤程度及AMI病程转归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马依彤  陈铀  杨毅宁  黄定  马翔 《心脏杂志》2007,19(2):189-192
目的评价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tirofiban)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接受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基础上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将32例ACS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双盲分为受试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疗程48 h,观察指标为心电图改变、出血并发症、血小板聚集率,终点事件是5 d内的复合缺血事件。结果受试组心电图ST段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0.50±0.08)mVvs(0.42±0.07)mV,P<0.01];出血并发症比对照组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14%vs9%);血小板聚集率受试组明显下降(38%±8%vs44%±8%,P<0.05),受试组用药前后比较(45%±7%vs38%±8%,P<0.01),对照组用药前后比较(45%±8%vs44%±8%);5 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受试组低于对照组(0%vs18%,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在ACS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改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并能进一步加强抗血小板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民族差异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对术后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ubacutestentthrombosis,SST)形成的21例不同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机制、血管病变特点、手术操作过程和治疗措施等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s,PCI)患者中SST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患者(1.4%比0.47%;5.4%比0.47%,P均<0.05)。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SST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及血浆比黏度较汉族明显增高(P均<0.05);多因素分析民族,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SS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数比(OR)分别为1.043和1.018。结论PCI术后SST发生率可能存在民族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种族间凝血机制差异导致的高凝状态有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药物,可能助于预防SST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