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95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03篇
外科学   135篇
综合类   442篇
预防医学   133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206篇
中国医学   217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47份不同来源、不同表型正品细辛样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评价正品细辛样品的质量,揭示有效成分形成与遗传和地域的关系,为细辛优良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冷凝回流法提取挥发油、乙醇热浸法提取醇溶性浸出物,HPLC法测定细辛脂素含量、气质联用(GC-MS)分析挥发油组分,组间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7份细辛样品挥发油量0.81%~3.32%。有5份样品挥发油量超过3.0%。醇溶性浸出物量为9.87%~29.40%,含量超过20%的样品占总数的63.8%。细辛脂素质量分数为0.118%~0.424%,有26份样品细辛脂素质量分数超过0.25%;47份细辛挥发油可分离出的化合物种类48~77种,化合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基于有效成分的聚类分析将不同来源地、不同表型的细辛分为10类,聚类方式基本是按照来源地为基础进行聚类,同一来源地的汉城细辛和北细辛聚在一类中。结论在同一栽培环境和条件下,不同来源地、不同植物学表型的样品个体间有效成分含量间存在差异,新品种选育时可依照植物表型选择优良育种材料。大部分样品聚类与来源地域有关而与植物表型以及植物学分类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施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浙贝母氮肥的科学施用及重庆地区的迁地引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2种氮素形态的5种浓度水平即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为15∶0(N1),12∶3(N2),7. 5∶7. 5(N3),3∶12(N4),0∶15(N5)处理下,引种栽培的浙贝母生长及生理生化、土壤因子、生物碱含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不施氮(CK)处理组相比,不同氮素营养配施对浙贝母生长和品质均有显著提高,相互间存在差异。其中,随着铵态氮浓度的增加:①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3∶12时,株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最大,较CK组分别增加了9. 27%,206. 62%;②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0∶15时,叶长,叶宽,茎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总生物碱含量/产量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14. 02%,16. 44%,13. 68%,40. 75%,45. 31%,41. 72%,77. 70%,14. 70%,24. 61%/47. 39%;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③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7. 5∶7. 5时,叶形指数、可溶性蛋白含量、贝母辛含量/产量、贝母素乙产量、鳞茎干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2. 54%,5. 92%,21. 76%/54. 55%,60. 61%,26. 93%;④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时,类胡萝卜素含量、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贝母素甲含量/产量、贝母素乙含量、贝母素(甲+乙)含量/产量、贝母素(甲+乙)+贝母辛含量/产量、鳞茎湿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45. 39%,45. 31%,271. 38%,67. 45%,39. 82%/64. 87%,36. 01%,38. 90%/63. 80%,37. 03%/61. 57%,20. 29%。结论:较高比例的铵态氮利于浙贝母的生长;而较高比例的硝态氮利于浙贝母鳞茎的生长以及代谢产物生物碱的积累。氮素配比施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较单一形态氮素更有利于提高浙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散发性结肠癌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在右半结肠癌的蛋白质表达缺失情况,进一步分析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缺失与右半结肠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06例结肠癌病人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及病历资料,左半结肠癌116例,右半结肠癌9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错配修复基因的蛋白质表达缺失与结肠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错配修复基因在右半结肠癌的蛋白质表达缺失率高于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的蛋白质表达缺失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神经浸润显著相关(P<0.05)。结论:散发性结肠癌中右半结肠癌病人错配修复基因的蛋白质表达缺失比例高于左半结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的蛋白质表达缺失右半结肠癌病人分化程度低,不易发生神经浸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14 年6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完成的104 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包含胰头癌47 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1 例,胆管下段癌26 例,根据已行的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组(A组,n=40)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组(B组,n=64)。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A组小于B组(P<0.05)。其中A组术后发生胰瘘5 例,胆漏4 例,腹腔内出血1 例,胃瘫综合征3 例;B组术后发生胰瘘9 例,胆漏5 例,腹腔内出血1 例,胃瘫综合征4 例,余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安全有效,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恢复优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含His标签的自噬相关蛋白4同源物B(ATG4B)重组质粒以得到His-ATG4B蛋白,初步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PCR技术从人乳腺文库中扩增出ATG4B基因的编码序列,插入p ET-28a(+)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后转化Rossate菌,挑选小量诱导出的His-ATG4B菌液进行His-ATG4B蛋白的纯化,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is-ATG4B蛋白的纯化效果,GST pull-down技术对蛋白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结果用PCR技术从人乳腺文库中扩增得到大小约1100 bp的目的片段,插入p ET-28a(+)载体中构建出His-ATG4B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均表明His-ATG4B质粒构建成功;转化Rossate菌并小量诱导,表达鉴定成功后纯化蛋白,得到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7 000的His-ATG4B蛋白,且SDS-PAGE检测蛋白纯化效果较好;GST pull-down实验证实His-ATG4B蛋白可以和LC3B蛋白在体外相互作用,生物学活性良好。结论本实验成功得到His-ATG4B蛋白,为研究ATG4B在自噬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MJOA)模型的关系.方法 选用9只山羊通过关节上腔内注射0.5%胶原酶制造TMJOA实验动物模型,注射前、注射后4、 8、 12、 24周分别抽取关节滑液,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关节滑液中NO的水平变化.结果 实验性TMJOA山羊关节滑液中NO水平明显升高,以注射胶原酶后12周为最高.结论 NO可能在TMJOA发生、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回顾邯郸市眼科医院2016-2018年3月64例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术中逆行植入新型RS硅胶管的效果。术后2~3个月拔管,平均随访(8.5±2.5)个月。最后随访时62例有效(96.87%),泪小点位置异常2例,泪小点撕裂1例。认为新型RS硅胶管逆行植入法具有保护泪小点、操作简便、术后刺激轻、置管状态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添加外源性须根在自然腐解条件下对滇重楼生长发育和入药品质的影响。方法 通过室温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须根施用量自然腐解对滇重楼根系菌根侵染率、生理生化指标以及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结果 施加不同须根量自然腐解处理对滇重楼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的侵染率无显著性影响,与侵染强度存在部分显著性差异;滇重楼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随须根施用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叶绿素总量最大降幅达78.7%;滇重楼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3种保护酶活性反应程度不同,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最大增幅达181.6%和200.0%;在滇重楼根系中上述6种成分含量有不同程度减少,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最大降幅达44.6%和69.7%;不同须根处理会降低滇重楼活性成分的含量,4种皂苷总含量降幅最大达58.9%,总皂苷含量最大降幅达46.9%。结论 须根自然腐解会影响滇重楼的根系土壤微生物环境、减少滇重楼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破坏滇重楼细胞稳定性等,干扰滇重楼的生长发育,降低其药用成分含量,导致滇重楼发生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