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儿童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住院及门诊的50例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简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观察组联合中药健脾补肾,凉血清心。结果观察组联合中医中药治疗后,疗效及复发次数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医健脾补肾,凉血清心能提高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减少复发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苍苓散对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9例RV肠炎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5 d后的粪便,采用16S r DNA测序法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苍苓散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优势物种极其相似,但所占比例不同;2者在门水平上均以厚壁菌门的丰度为最高,治疗前脱硫弧菌目、脱硫弧菌科、瘤胃菌科、嗜胆菌属、隐秘杆菌属丰度较高,治疗后乳杆菌目、乳杆菌科、乳杆菌属丰度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所估算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Uni Frac聚类分析判断的物种组成相似性,以及PCo A、Anosim分析及物种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等,均未能发现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苍苓散的治疗,影响了RV肠炎患儿肠道中某些菌群的丰度,但需要更大样本、更深入的对照研究以明确中医药治疗婴幼儿RV肠炎影响肠道菌群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在小儿肺系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脾的气机运化、生血统血功能、运化水湿水谷功能等与肺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即脾与小儿肺系疾病密切相关;并提出肺系疾病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的病机及寒、热、虚、实辨证分型等,可从脾论治,具体治法包括培土生金、泻脾之热、滋脾阴以润肺等。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患儿彭德华 ,男 ,2岁 6个月 ,因“肝脾肿大 1年多 ,于 2 0 0 2年 8月 2 9日入院。入院症见 :精神疲倦 ,低热 ,呼吸较促 ,全身红色皮疹 ,腹胀 ,纳眠差 ,大便溏烂。无咳嗽 ,无流涕 ,不会行走。患儿母孕期健康 ,无服药史 ,父母非近亲结婚 ,否认家族有类似病史。系第 2胎第 2产 ,足月顺产 ,其兄体健。查体 :T :37.2℃ ,P :10 0次 /min ,R :6 0次 /min ,W :8.5kg ,BP :13.3/ 9.33kPa ,五官端正 ,精神疲倦 ,发育迟缓 ,营养不良 ,消瘦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 ,头面部、躯干四肢都可见红色粟粒样皮疹 ,高于皮面 ,摸之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肠缓激方对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8~14岁IBS患儿随机分为调肠缓激方组(中药组)32例和思密达组(西药组)28例.在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IBS患儿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数量、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例(nB/nE)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中药组双歧杆菌数量、nB/nE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中药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优于西药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调肠缓激方对儿童IBS的治疗作用与其能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程康圃是清代岭南著名的儿科医生,著有《儿科秘要》,提出的儿科八证“一风热,二急惊风,三慢惊风,四慢脾风,五脾虚,六疳积,七燥火,八咳嗽”和治法“平肝补脾泻心”六字学说,继承、充实和丰富了前人的理论,体现了程氏的学术思想,给后学者带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3个半月,因反复发热3个月,伴出疹2个月.于2003年6月7日入院.该患儿为足月顺产儿,第2胎,有羊水过少史,出生后皮肤干燥,第10天即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7.4~40℃之间,无咳嗽、流涕及其他异常表现,曾经在当地医院住院3次(最后一次住院为4月中旬),均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曾静滴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利巴韦林及口服过中药、阿莫西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经治疗患儿体温从未退至37℃以下.近2个月面部出现红色疹点.入院时精神差,全身皮肤干燥,体温37.6℃,无咳嗽,无气喘,无鼻塞,大便2天1次,成形.PE:T37.6℃,P125次/分,R42次/分,体重5kg.发育正常,营养较差,全身皮肤薄而干燥,面部可见红色疹点,部分可见渗液,头发稀少而黄细、缺乏光泽,躯干、四肢毳毛缺如,眉毛缺如,睫毛存在, 双眼突出,眼周可见放射性沟纹,上眼睑毛细血管扩张,塌鼻梁,鼻尖小而上翘,嘴唇较厚,颜面下部窄,下颏尖而突出,咽不红,舌面干燥.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肋中下约2cm可扪及,边缘锐利,脾未及,痛觉存在,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第1胎为女孩,正常,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史.在检查患儿母亲时发现,有2颗锥状尖牙,中间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肾汤对阿霉素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阿霉素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及Alcain蓝(AB)染色方法.结果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组红细胞膜结合AB的量与正常组相比,P<0.01,而激素组、通肾汤组、激通组红细胞膜结合AB的量与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组相比明显改善(P<0.01),改善程度为:激通组>激素组>通肾汤组.各组红细胞经神经氨酸酶处理后,其表面结合AB含量的下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红细胞结合AB含量下降,而通肾汤能逆转这一改变,使红细胞结合AB含量达正常水平。同时,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虽有红细胞表面结合AB含量减少,但其表面主要的负电荷物质-涎酸的含量并无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法为主的抑激Ⅰ号方(柴胡、白芍、枳壳、党参、白术、茯苓、黄连、白蔻仁、苡薏仁、厚朴、甘草)治疗腹泻型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76例8~14岁IBS患儿分为中药治疗组(42例)和思密达西药对照组(34例).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疗效标准为显著、中度、轻度缓解和无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粘液便、排便异常感、腹部触痛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除腹胀、腹痛、腹部触痛症状积分无明显变化外(P>0.05),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粘液便、排便异常感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粘液便无显著差异外,腹痛、腹胀、排便异常感、腹部触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显著缓解率和总缓解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抑激Ⅰ号方是有效、安全的治疗腹泻型儿童IBS药物.  相似文献   
10.
运脾固表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脾固表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RRTI) 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具有运脾固表作用的复感宁方治疗 (药物组成:五爪龙、太子参、茯苓、猴头菇、五叶参、薏苡仁、鸡内金、生甘草),对照组给予培菲康散治疗,两组均以12周为1 个疗程,并随访6 个月,主要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肺脾气虚症状及舌脉象积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脾固表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仅能有效地改善肺脾气虚的症状,还能缩短病程,减少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频度与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