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羊开口药材HPLC特征图谱的质量评价方法,并比较不同基源的羊开口HPLC特征图谱。方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25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64 nm,柱温35℃,进样量20μL。结果:从羊开口药材特征图谱中分析得出6个共有峰,其中2号峰为鞣花酸,4号峰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羊开口药材的特征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且展毛野牡丹和野牡丹的特征图谱相似度较高,这为将野牡丹和展毛野牡丹作为羊开口药用基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兴广  黄园园  闵建国  袁经权  周艳林 《中草药》2022,53(17):5276-5282
目的 研究红根草(黄埔鼠尾草Salvia prionitis全草)的化学成分,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炎、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 应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结合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等技术鉴定其结构。采用Griess法和MTT法对分离得到的部分三萜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炎活性筛选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红根草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11,14-三烯-松香烷(1)、柳杉酚(2)、泪杉醇(3)、狗脊蕨酸(4)、白桦脂酸(5)、白桦脂醇(6)、桦木酮酸(7)、齐墩果酸(8)、3-表齐墩果酸(9)、23-羟基齐墩果酸(10)、常春藤皂苷元(11)、3α,24-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13)、熊果酸(14)、α-香树脂醇(15)。化合物814对NO生成抑制率达到60%以上;化合物813对人膀胱癌EJ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4.32±1.60)、(44.23±0.82)μmol/L;化合物8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IC50值为(25.13±7.07)μmol/L。结论 化合物471014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14抗炎活性较强;化合物81113对EJ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化合物81011对PANC-1细胞有良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阑尾炎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易误诊,导致治疗延误。本文分析误诊原因及探讨如何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邹准  闵建国  吴敏菊  钟小清  周艳林  邹节明 《中草药》2021,52(14):4217-4220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检测器(HPLC-CAD)法分离测定三金片中积雪草苷B和羟基积雪草苷2个同分异构体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AcclaimTM C30色谱柱,甲醇-乙腈-水(35∶8∶57)为流动相,柱温35℃,CAD气化温度为50℃,采集频率为10 Hz,分离测定积雪草苷B和羟基积雪草苷的含量。结果积雪草苷B和羟基积雪草苷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8、0.998 4,线性范围分别为0.240 7~2.406 9、0.573 1~5.730 8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6%、98.32%,RSD分别为0.69%、1.78%;11批样品中积雪草苷B为1.65~3.18 mg/g,羟基积雪草苷为3.49~7.90mg/g。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度高,能有效分离测定积雪草苷B和羟基积雪草苷2个同分异构体,可用于三金片现行药典标准的提高完善。  相似文献   
5.
刘曲山  钟小清  闵建国  卢志标  邹节明 《中草药》2017,48(13):2757-2760
目的研究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人工种植技术。方法以积雪草产量及药材中积雪草苷和羟基积雪草苷的总量为评价指标,考察土壤类型、种植密度、基肥、施肥方式及荫蔽度等不同因素对种植效果的影响。结果积雪草适合种植于泥炭土-珍珠岩(1∶1)中,种植密度为20 cm×20 cm,基肥为有机肥/复合肥(1∶1),基肥用量为7.5 g/m2,定植4个月后施尿素(18 g/m2)、5个月后施复合肥(45 g/m2),适宜荫蔽度为75%。结论本实验研究可为建立积雪草GAP种植基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艳林  闵建国  邹准  刘华钢  邹节明  陈士林 《中草药》2015,46(12):1797-1799
目的采用HPLC-DPPH法评价剑叶龙血树主要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并分析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剑叶龙血树中自藜芦醇、龙血素A、龙血素B、紫檀芪、7,4′-二羟基黄酮,色谱条件:PhenomenexluraC_(18)(250mmn×4.6mmn,5μm)色谱柱,甲醇-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06 nm。通过对比剑叶龙血树药材溶液加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反应前后的各化合物色谱峰面积衰减情况,以各化合物峰面积比值计算清除率,评价各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结果二苯乙烯类、二氢查耳酮类成分为剑叶龙血树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强弱依次为紫檀芪(清除率73.19%)白藜芦醇(清除率71.10%)龙血素B(清除率39.01%)龙血素A(清除率12.14%)。从构效关系上分析,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当羟基甲基化后,其抗氧化能力并未减弱;二氢查耳酮类化合物,苯环上甲氧基取代成对称结构有助于发挥其抗氧化能力;而仅有C7,4′位羟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未显示抗氧化活性。结论建立的HPLC-DPPH评价方法能量化表达剑叶龙血树中主要抗氧化成分,为筛选药效指标成分及建立全面谱效相关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闵建国  周艳林  邹准  尹文清  刘华钢  邹节明 《中草药》2013,44(17):2471-2473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壮药剑叶龙血树中7-羟基-4’-甲氧基黄烷和紫檀茋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YMC pack ODS-AQ C18(150 mm×4.6 mm,5μm),乙腈-0.2%磷酸(36∶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分别为281、306 nm,柱温35℃.结果 7-羟基-4’-甲氧基黄烷、紫檀茋分别在0.407 6~1.528 5 μg (r=0.999 8)、1.640 8~6.153 0 μg (r=0.999 7)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8%、97.10%,RSD分别为0.82%、0.5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剑叶龙血树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金沙藤中绿原酸、咖啡酸和p-香豆酰葡萄糖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Cl8(250 mm×4.6 mm,5μm),甲醇-乙腈-1%冰醋酸(5∶5∶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5 nm,柱温35℃。结果绿原酸、咖啡酸和p-香豆酰葡萄糖分别在0.368~2.760、0.064~0.480、0.102~0.765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48%、99.56%、101.73%,RSD分别为1.44%、0.92%、1.62%。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金沙藤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86例患有各类甲状腺疾病,经超声诊断及临床证实,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本组病例共8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8例、年龄为14~63岁,应用SSD—630型、Aloka、SSD—1700型B超仪,探头频率为5MHz、7.5MHz受查者取仰卧位,肩部抬高、头部后伸,使颈区充分暴露,嘱病人停止吞咽,常规探测,显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两叶甲状腺及其峡部甲状腺后的气管,必要时受检者作吞咽动作以上升甲状腺下极,多方位扫查,观察甲状腺全貌,详细记录了甲状腺大小及肿物的大小,形态以及腺体内回声等情况。了解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注意有无淋巴结肿大等。 2.正常甲状腺声像图:腺体两侧对称、包膜光整、腺体内回声为均匀的细小光点。其实质内无彩色血流显示,仅有较大的动静脉可显示彩色血流。多出现在上下极及侧方血管出入甲状腺处。  相似文献   
10.
TLC-生物自显影法导向分离菝葜中抗氧化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导向分离菝葜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为建立"谱-效"相关质控标准奠定基础。方法:用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乙醇溶液(DPPH)和传统显色剂显色,检识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选择性进行导向分离鉴定。结果:经反复柱层析,从菝葜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白黎芦醇(Ⅰ)、落新妇苷(Ⅱ)、黄杞苷(Ⅲ)和Helicioside A(Ⅳ)4个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结论:该方法用于菝葜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分离得到1个二苯乙烯化合物(Ⅰ)和3个二氢黄酮醇苷类化合物(Ⅱ、Ⅲ、Ⅳ),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