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选消癌平注射液中钾离子去除工艺。方法以钾离子的去除和有效成分绿原酸的保留为指标,比较3种不同截留分子量的纳滤膜钾离子含有量,钾离子分析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绿原酸分析采用HPLC。结果300~500 Da及600~800 Da纳滤膜钾离子去除可以控制在220μg/m L以下,300~500 Da纳滤膜绿原酸的损失低于7%,而600~800 Da纳滤膜绿原酸的损失接近20%。结论 300~500 Da纳滤膜可有效降低消癌平注射液中钾离子和保留大部分的绿原酸,其工艺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2.
蛇六谷的主要功效为软坚散结、行瘀消肿,大剂量使用后可抑制胰腺癌晚期患者肿瘤的生长,使部分肿块缩小,同时也有一定的抗转移疗效。此外,采用正确的煎药方式和服用方法可去除蛇六谷的毒副作用,具有大剂量使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含有一定毒性的中药治疗癌症进行阐述。笔者认为使用"毒药"治疗癌症晚期患者,对其生存和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伴有转移的患者。灵活地运用中医学理论,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性,熟悉毒性中药品种及所含毒性成分,掌握其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可预防毒性中药中毒事件的发生。笔者从4个层面去认识毒药治癌的可行性,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去展望毒药治癌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腺癌不同中医证型肠道菌群结构特征与其总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放疗科及腹部肿瘤内科收治的胰腺癌患者28例,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分为气血瘀滞组9例,脾虚湿热组9例,湿热内蕴组10例。另设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正常健康人群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的粪便标本,进行16S rDNA测序,检测各组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通过组间差异分析明确差异菌属,用Log rank法比较胰腺癌三种中医证型的总生存期差异。结果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胰腺癌不同中医证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的菌属包括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奇异菌属(Atopobium)和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等在内的16个菌属;组间差异菌属中,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奇异菌属(Atopobium)、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及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在脾虚湿热组丰度均值最高,湿热内蕴组最低(除弯曲杆菌属外);生存分析显示,气血瘀滞组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脾虚湿热组为8个月,湿热内蕴组为18个月,三组的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脾虚湿热组中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可能正相关的菌属丰度最高,其预后最差;而湿热内蕴组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可能正相关的菌属丰度则最低,其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阴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肠道菌群、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基本特征。[方法]选择气阴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例作为患者组,选择健康志愿者1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粪便标本,用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微生态。采集两组血清标本,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两组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差异。最后通过WGCNA软件对多组学结果进行联合分析。[结果]两组间存在6种显著差异菌,20种差异蛋白(上调5个,下调15个),11种差异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2个,正离子模式下9个),差异菌群、差异蛋白与差异代谢物间存在相关性,联合分析发现差异物质与癌症通路相关。[结论]气阴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具有特异的肠道菌群、蛋白质和代谢物,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椎间盘和不同突出类型、不同时间段内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6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Ⅰ(椎间盘不刺破组,模拟未破裂型突出)、模型组Ⅱ(椎间盘刺破组,模拟破裂型突出)、假手术组。并且取10 d、20 d、30 d三个时间段来观察。将所取得的大鼠椎间盘做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对照组(假手术组)中椎间盘组织VEGF表达均为阴性,模型组VEGF的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模型组ⅡVEGF的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Ⅰ(P〈0.05);模型组ⅠVEGF的表达在各个时间段差异不大,模型组Ⅱ30 d和20 d VEGF的阳性表达均高于10 d的阳性表达(P〈0.05)。结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有VEGF的表达,并且与突出类型和时间相关,后者可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腰椎间盘破裂型突出后重吸收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氨基甲酸钼(MoDTC)和钙化合物在润滑脂中的配伍性。添加MoDTC和钙化合物后,鋰和钙基脂的物理、化学性能仅发生轻微变化。四球机和MM200摩擦机试验表明:MoDTC添加石油磺酸钙或碳酸钙,在减磨和提高承载能力方面有增效作用。利用俄歇和光电子能谱仪,发现表面膜主要由MoS_2,MoO_3,FeS_2,CaCO_3和CaSO_4等组成。正是这种表面膜使得MoDTC和钙化合物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腰、神经痛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复杂生理病理改变受到多种因素调控。本文就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该病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探讨,重点探讨了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等因素的关系及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干预椎间盘退变过程及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硬膜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认识到手术治疗并非是本病最佳治疗的唯一方法,相对于具有创伤性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构建椎间盘突出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椎间盘突出模型分为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而体内模型又主要分为诱发性体内模型和自发性体内模型2种。实验诱发的动物模型又可以细分为机械型和结构型两种。虽然目前各类模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动物模型和人类椎间盘突出之间的相关性和可比性逐渐明确,其在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中将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就近年来椎间盘突出症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各种模型的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