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专方脑脉解痉汤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围术期DCI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术前予基础治疗+尼莫地平+脑脉解痉汤1号方;术后予基础治疗+尼莫地平+脑脉解痉汤2号方。对照组:基础治疗+尼莫地平。比较各组入院3d、7d、14d时DCI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微血栓数目、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二磷酸腺苷(ADP)水平;出院时、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总体死亡率。结果 14d时评价56例,死亡4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90d随访终点评价病例数为54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失访1例,死亡1例,均为对照组患者。治疗组DCI发生率、NIHSS评分、微血栓数目在7d、14d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7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F水平在7d、14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DP水平在7d、14d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计死亡5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脉解痉汤结合常规西医治疗能够抑制PAF及ADP活性,减少微血栓的形成,降低aSAH患者DCI发生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与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相关因素的异同。方法:收集本院186例脑病中心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为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分为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组(36例)及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150例)两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组年龄显著高于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组(75.81±7.17vs68.82±9.07,P=0.000),男性比例较高(P=0.000),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血压级别、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患者的年龄更大,男性更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围手术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ospasm,DC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3例aSAH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介入治疗24例,开颅7例)和对照组32例(介入治疗26例,开颅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加服中药脑脉解痉汤1号和2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80天DCVS、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入院第1、3、7、14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I)、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 gard指数);入院第1、14、180天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所卒中量表(NIHSS)及修正的Rankin量表评分。结果 试验组DCVS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0% vs 53.1%,3.2% vs 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6.4% vs 9.4%)及脑积水发生率(29.0% vs 2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院第7天Vm、PI和linde gard指数以及第14天Vm和linde gard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入院第14、180天时中医证候评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aSAH患者DCVS的发生率、中医证候评分以及NIHSS评分,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小儿惊风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18年8月关于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数据筛选清理,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方法对方剂中使用药物种类、归经以及选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搜集文献处方64个,使用药物共计263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钩藤、僵蚕、连翘、甘草、白芍。所用药物的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息风定惊、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所用药物归经:肺、肝、心。药物平均剂量:约成人的四分之一。常用及最佳药对组合:僵蚕与钩藤。结论小儿惊风的方剂以清热息风,平肝定惊止痉为主,用药针对性较强。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数据挖掘可以反映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和用药传承及交流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峰  周婷  钟经馨  李然 《新中医》2014,46(10):50-52
目的: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椎动脉解剖情况、病变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联合运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和多普勒仪检测267例脑卒中高危人群椎动脉解剖情况、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结果:确定16例(6.0%)平和质,12例(4.5%)气虚质,4例(1.5%)阴虚质,4例(1.5%)阳虚质,12例(4.5%)痰湿质,11例(4.1%)血瘀质,5例(1.9%)气郁质。倾向182例(68.2%)平和质,46例(17.2%)气虚质,24例(9.0%)阴虚质,17例(6.4%)阳虚质,126例(47.2%)痰湿质,109例(40.8%)血瘀质,1例(0.4%)湿热质,14例(5.2%)气郁质,2例(0.7%)特禀质。正常椎动脉以平和质(70.3%)和阴虚质最多见(70.8%),阳虚质最少见(52.9%),椎动脉单侧单发病变以阳虚质最多见(47.1%),椎动脉单侧多发病变以血瘀质最多见(0.9%),双侧椎动脉病变以气虚质最多见(15.2%)。结论:超声技术可详细观察颅外段椎动脉的解剖情况。正常椎动脉以平和质最多见,阳虚质最少见,气虚质最多见双侧椎动脉病变,阳虚质最多见单侧椎动脉单发病变。  相似文献   
6.
莫秀云  钟经馨  施晓耕  陈红霞 《广东医学》2012,33(16):2430-2431
目的研究及预测单侧颈动脉急性闭塞时刻大脑后动脉的血流代偿潜力。方法对142例体检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压迫颈总动脉试验以检测后交通支,观察3 s内双侧大脑后动脉P1及P2段血流的变化。结果潜在后交通支双侧均不开放者56例(39.4%),仅有1侧开放者34例(23.9%),双侧开放者52例(36.6%)。后交通支开放则均表现为同侧P1段血流速度的升高,而绝大部分同侧大脑后动脉P2段及对侧P1、P2段血流不变(P=0.000),少数分别出现血流速度升高(0~9.2%)及减低(1.4%~2.8%)。结论单侧颈动脉急性闭塞若后交通支开放,大脑后动脉代偿当时多限于P1段,远端血流极少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将所有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再将所有患者按性别分开,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外及前、后循环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1)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居多(χ~2值分别为61.938、13.349、55.940,均P0.01);中青年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居多(χ~2值分别为131.505、7.298、100.911,均P0.01)。(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颅外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病变所占的比例均逐渐增加(χ~2值分别为54.799、161.370,均P0.01);女性患者颅内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χ~2=5.328,P=0.021),而男性患者颅内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狭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89,P=0.591)。(3)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减少(χ~2=20.090;χ~2=42.351,均P0.0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χ~2=40.311;χ~2=90.698,均P0.01),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2.077,P=0.001;χ~2=45.887,P0.01);女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6.434,P0.01),男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1.701,P=0.192),女性、男性前后循环动脉均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4.587,P=0.032;χ~2=35.156,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存在差异,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为颅内动脉病变,老年患者主要为颅外动脉病变,女性老年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病变较多。认识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特征,将有助于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卒中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TCD诊断为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析其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血管搏动指数(P1),判断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并以30例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其颅内血流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TCD检测侧支循环开放例数与DSA比较,经统计学X^2检验,二者无差异(P〉0.05)。结论TCD能准确地检测到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脑脉解痉汤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西医治疗及脑脉解痉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发病后3天和7天脑脊液ET-1和NO水平,多普勒检测出血后第7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结果:①实验组CVS发生10例(33.3%),对照组CVS发生17例(56.7%),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照组和实验组脑脊液ET-1水平在出血后3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ET-1水平随时间递增(P<0.05),但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和实验组脑脊液NO水平在出血后3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NO水平随时间递减(P<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脉解痉汤治疗后,SAH患者脑脊液中ET-1水平下降,而NO水平则上升,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下降,提示脑脉解痉汤对SAH后CVS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研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 (CSF)防治脑血管痉挛(CVS)、脑缺血和脑积水。方法 :对急性颅脑损伤经脑CT诊断及腰穿证实的单纯或合并轻度脑挫裂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GCS>8分)共 96例随机分为两组 ,经腰穿放出血性CSF的治疗组 48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48例 ,对两组治疗效果和愈后进行比较。首先根据脑CT对tSAH的出血量及范围分型 ;再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脑动脉血的流速及指数诊断CVS ,分为轻、中、重度CVS。腰穿治疗组均在伤后 2 4h内行腰穿放血性CSF ,每日 1次 ,每次 50~70ml,直至CSF逐渐清澈为止。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年。结果 :治疗组只有 6例出现早期轻中度CVS ,仅有 4例额颞叶局限性梗塞灶和 1例轻度脑积水 ,无死亡病例。良好率91 7% ,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 <0 0 1 )。结论 :腰穿放出血性CSF治疗tSAH致CVS和预防脑积水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病程短、疗效显著 ,对减轻症状及改善愈后有重要意义 ,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