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6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在中华眼镜蛇毒组分(naja naja actra venom component,NNAVC)诱导KG1a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Annexin V-FITC/PI荧光染色法进行凋亡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9、Caspase-8和Caspase-3的活性,ELISA法检测胞质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TRAIL死亡受体(DR4、DR5)和诱骗受体(DcR1、DcR2)的改变。结果 NNAVC作用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率随药物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Caspase-9、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被激活,胞质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NNAVC具有降低死亡受体DR4和诱骗受体DcR1的表达率,而提高DR5和DcR2的表达水平的作用。结论线粒体凋亡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均参与NNAVC诱导KG1a细胞凋亡的过程,这可能是NNAVC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阿糖胞苷(Ara-C)结构相似的新型脱氧胞苷相似物和核苷还原酶抑制剂--吉西他滨(gemeitabine,GEM)对CD34+CD38-KG1a髓系白血病干细胞(LSCs)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表面CD34和CD38的表达; 24 h和持续用药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不同浓度GEM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GEM对KG1a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GEM对KG1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中CD34+ CD38-占(98.02±0.72)%。0.05 mg/L、0.1 mg/L和0.5 mg/L的GEM分别作用KG1a细胞24 h、48 h和72 h后, 0.5 mg/L GEM作用KG1a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高于盐水对照组 (P<0.05),而0.05 mg/L 和0.1 mg/L GEM作用KG1a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5 mg/L、0.1 mg/L和0.5 mg/L GEM作用KG1a细胞24 h后,软琼脂培养第14 d和21d后, 0.1 mg/L和0.5 mg/L组形成的克隆数,低于盐水对照组 (P<0.05), 0.05 mg/L GEM组14 d、21 d的克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5 mg/L、0.1 mg/L、0.5 mg/L GEM和Ara-C持续作用组,软琼脂培养14 d和21d均未见集落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0.05 mg/L、0.1 mg/L GEM作用KG1a细胞后其凋亡率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0.5 mg/L GEM作用24 h后KG1a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GEM能抑制CD34+CD38-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并将CD34+CD38-KG1a细胞阻滞在G0/G1期和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睾丸辐射损伤的影响,为临床上治疗放射性睾丸损伤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均接受直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线行一次性全身照射;对照组不接受照射.治疗组大鼠接受辐射24 h后尾静脉输注MSCs 3 × 106 /只;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 mL;共3周.当模型组处于濒死状态时处死所有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睾酮水平、血清和睾丸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染色法)制作大鼠的睾丸病理切片,观察辐射对睾丸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少,嗜睡,毛发变黄;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反应灵敏.治疗组大鼠血清SOD明显高于模型组,而MDA水平低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但较正常组低.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生精小管横切面见精原细胞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组成多种形态的完整生精上皮图像;模型组生精上皮变薄,生精层数减少,各级生精细胞明显减少,部分曲细精管内仅剩支持细胞和少量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消失,显示辐射对大鼠睾丸组织损伤明显;治疗组外形较规则,各级生精细胞有序排列,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数量增多,精子发生良好,形态结构接近于对照组.结论:MSCs对睾丸的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能够改善睾丸的生殖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阿霉素(ADM)处理的小鼠红白血病(MEL)细胞是否可以发生免疫原性死亡,预先输注此细胞是否可以降低MEL细胞在昆明(KM)小鼠体内的成瘤性。方法: 用ADM诱导MEL细胞发生约70%凋亡率,即发生免疫原性死亡。 30只KM小鼠分3组,分别为小鼠红白血病模型组(模型组)、ADM诱导治疗组(ADM组)和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模型组经尾静脉输注PBS给KM小鼠,8 d后输注MEL细胞1×106/只;ADM组经尾静脉输注ADM处理的MEL细胞给KM小鼠,9×106/只,8 d后输注MEL细胞1×106/只;对照组未行任何人为干预。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濒死或第80 d 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和体重。结果: 在体外使用4 mg/L 阿霉素作用于MEL细胞24 h后,诱导MEL细胞约70%凋亡率,发生了免疫原性死亡。在小鼠体内,观察80 d,对照组小鼠全部存活, 模型组全部成瘤死亡,ADM组有1只长期生存。ADM组与模型组相比较,生存时间延长(P<0.01),濒死或第80 d 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目降低(P<0.01),濒死或第80 d 时体重增加(P<0.01)。结论: 将发生免疫原性死亡的MEL细胞预先输注到KM小鼠体内,KM小鼠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降低了活性MEL细胞在KM小鼠体内的成瘤性,改善KM小鼠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巢式RT-PCR)动态检测白血病bcr/abl、PML/RARa及AML/ETO融合基因在白血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巢式PCR法对231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bcr/abl、PML/RARa及AML/ETO融合基因作检测,同时结合患者细胞形态学及临床转归予以分析。结果:9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79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阳性率为84.0%;5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0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阳性率为36.4%;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9例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阳性率为58.0%;3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患者中,9例AML/ETO融合基因阳性,阳性率为28.2%。结论:巢式PCR是一种快速、敏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可为白血病患者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诊断依据,并可作为微小残留病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延缓睾丸衰老的机制。方法:通过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大鼠模型的同时,大鼠尾静脉注射MSCs进行生物治疗;应用终浓度为20μmol/L荧光染料CFSE标记的MSCs回输大鼠体内,制作睾丸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是否定位于睾丸;制作睾丸组织切片,观察睾丸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并计数萎缩曲细精管的比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和黄嘌呤氧化法分别检测血清和睾丸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睾丸组织中P16的表达。结果:MSCs能够归巢到衰老大鼠的睾丸并存活;MSCs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睾丸曲细精管管壁增厚,各级生精细胞层增多,曲细精管内成熟精子增多,间质细胞胞浆浓稠,染色质清晰;治疗组萎缩的曲细精管比例高于模型组(P<0.05);血清与睾丸中SOD的活性均明显增高、MDA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MSCs治疗组能够使衰老大鼠睾丸内的P16 mRNA和P16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MSCs下调P16的表达,可能是其改善衰老睾丸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部分Bcl-2家族成员基因表达变化在冬凌草甲素(Ori)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0ri作用后ARH-77细胞的活力和凋亡情况,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RT-PCR法检测Bcl-2家族成员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Ori能明显抑制ARH-77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一剂量依赖性。10μmol/LOri作用于ARH-77细胞24h后可见细胞变小、胞质中出现空泡,并可见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随Ori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Ori诱导ARH-77细胞凋亡与Bcl-2、Bcl-xl、BaxmRNA水平改变有关(P〈0.05)。结论Ori能通过调节ARH-77细胞Bcl-2家族成员的表达而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延缓衰老的作用。方法选择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MSCs治疗组。衰老模型组和MSCs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D-半乳糖400 mg/kg,连续注射4个月。MSCs治疗组在衰老模型制备成功后,给予尾静脉输注3×106个MSCs,每周1次,连续4周。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脾脏指数;MTT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脾脏中IL-2和IL-10水平。并观察3组大鼠脾脏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间充质干细胞可增强衰老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与衰老模型组相比,MSCs治疗组的脾脏指数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活性增强,同时脾脏I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衰老模型组脾脏白髓比例相对较少,且白髓和红髓界限欠清晰;而MSCs组大鼠的脾脏损伤有明显修复。结论 MSCs可能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来发挥其抗衰老作用,从而减轻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脾脏损伤。  相似文献   
9.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具有显著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细胞遗传学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随着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预后相关因素被确认:如KIT、FLT3、NPM1和CEBPA等基因突变:微阵列技术也确认了一些与预后相关的独特的基因表达特征;microRNA的表达、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和DNA甲基化特征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AML预后亚型.这些新的预后相关因素的发现不仅对AML的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治疗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结合蛋白质图谱也确定了一些新的信号通路和治疗靶点,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在此本文将阐述一些新的与AML预后相关的基因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有关核型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抽取骨髓标本2~5ml,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561例血液病患者中,常规细胞遗传学发现异常核型282例(50.3%),其中结构异常116例(20.7%),数目异常84例(15.0%),同时有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82例(14.6%)。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不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淋巴瘤、血小板减少症中异常核型分别为56.5%(109/193)、44.9%(57/127)、74.7%(62/83)、56.7%(34/60)、3.7%(1/27)、0%(0/15)、72.7%(8/11)、0%(0/5),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发性骨髓瘤(MM)、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淋巴瘤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纯红再障、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较少患者中,异常核型分别为25.0%(2/8)、0%(0/8)、20%(1/5)、0%(0/5)、100%(4/4)、40%(2/5)、0%(0/3)、100%(2/2)。M2伴t(8;21),M3伴t(15;17),M4伴inv(16)、t(16;16),ALL伴t(9;22)CR率分别为88.2%、94.7%、80%、45.5%。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