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绵勇  郁银娟 《新中医》2020,52(8):69-72
目的:观察清热祛湿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脾胃湿热型CAG伴I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2例、4例患者脱落。对照组给予增强胃黏膜营养、改善胃动力、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清热祛湿方加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IM分级,治疗后对比2组疗效和幽门螺杆菌转阴率。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M分级较治疗前改善(Z=12.89,P0.01),对照组IM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9,P0.05),观察组治疗后IM分级优于对照组(Z=4.88,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的79.55%(P0.05)。治疗后,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清热祛湿方加减用于脾胃湿热型CAG伴IM患者的治疗中,有利于改善中医证候,减轻IM程度,促进幽门螺杆菌根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在儿童缓解期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缓解期哮喘患儿9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近期哮喘症状积分、远期哮喘症状积分、近期哮喘发作次数、远期哮喘发作次数、近期无喘息症状天数、远期无喘息症状天数分别为(10.35 ±3.85)分、(12.08 ±4.35)分、(1.24 ±0.62)次、(3.85±1.67)次、(53.24 ±4.81)d、(228.35±19.27)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94±5.11)分、(15.47±5.20)分、(1.48 ±0.71次)次、(5.32±1.73)次、(50.18 ±5.03)d、(197.54±16.33)d(t=1.667、3.156、4.101、1.708、2.950、8.183,均P<0.05);观察组IFN-γ为(485.08±38.50)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2.55±36.27) ng/L(t=9.198,P<0.05);观察组IL-4 (73.85±14.67) ng/L、IL-5(19.54±8.33) 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32±18.53) ng/L、(30.85±11.27)ng/L(t =7.796、5.414,均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用于儿童缓解期哮喘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小儿过敏性紫癜(HSP)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70例HSP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37例和西药组33例,西药组采用氯雷他定+维生素C+泼尼松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CD4均明显升高,CD8均明显降低,CD4/CD8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改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IgA和IgM均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改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拟方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方保留灌肠结合西医抗病毒抗细菌,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8%)高于对照组(86.7%)(P<0.05),治疗组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方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吴绵勇  郁银娟  章一凡 《新中医》2019,51(7):151-154
目的:研究防石方对胆囊结石患者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恢复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140例,按随机化设计分为2组各70例,术后对照组给予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给防石方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查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率,记录2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腹泻、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并统计随访2年结石复发率。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7.14%,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胆囊壁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小,胆囊收缩率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功能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胆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2年观察组结石复发率2.86%,低于对照组12.86%(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患者服用防石方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功能,缩短胃肠恢复时间,降低结石复发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秋冬两季是小儿腹泻病的高发季节,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发,可经粪-口传播,呈散发或小流行。该病发病年龄多分布于6个月~3岁,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感染、呕吐、腹泻"3大特征为主,且起病较急,常因脱水而引发高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目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