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56篇
  1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者30岁,孕1产0.住院号013932.因停经28周+3,下腹痛伴阴道流血3h,干2001年8月19日14:00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卵巢囊肿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介入治疗158例卵巢囊肿。术后1、3、6个月,分别于月经周期第12天后连续监测,按囊肿大小将158例患者分成3组,对比观察术后卵泡发育情况。结果囊肿直径28~40mm组76例,介入治疗1个月后复查,45例可见治疗侧卵泡发育,恢复率为59.21%(45/76)。囊肿直径41~80mm组54例,介入治疗3个月后复查,囊肿位于卵巢偏心部位者23例可见优势卵泡发育,中间者仅2例,恢复率46.30%(25/54)。囊肿直径81~123mm组28例,6个月复查囊肿位于偏心部位者12例见优势卵泡发育,恢复率42.86%(12/28);中间者12个月后5例可见优势卵泡发育。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卵巢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囊肿直径越小,治疗后卵巢功能恢复越快,囊肿位于卵巢偏心部位者较位于中间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腹腔镜手术在盆腔炎患者中的诊断以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09~2014-08间住院部的110例盆腔炎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予以药物治疗患者为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白细胞降低时间、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χ2=22.1111( 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白细胞降低时间以及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均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总生存质量评分比较t=14.7615( P=0.0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是临床诊断盆腔炎的金标准,其用于临床治疗盆腔炎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可行,患者恢复健康更快,且能显著提升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检测对妇科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诊治的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疾病组,对全部患者进行CRP和WBC检测;同期选取健康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统计单一CRP检测、单一WBC检测及CRP与WBC两者联合诊断的确诊和检出阳性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及WBC均值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RP检测总阳性率为91.96%,远高于WBC检测总阳性率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对卵巢炎、月经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附件炎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检测和WBC计数联合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常规诊疗手段协助临床初筛,指导早期对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即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R、三维CT及骨重建平扫CT回顾分析196例临床疑为肋骨骨折患者。结果 196例患者中,DR平片发现肋骨骨折175例;三维重建184例见肋骨骨折;MSCT骨重建发现196例肋骨骨折合并3例肋软骨骨折。CPR、MPR及VR像不仅可以显示肋骨骨折成角、错位、分离和重叠,并立体显示骨折形态,MSCT骨重建能发现隐匿性骨折,减少遗漏诊。结论MSCT骨重建与三维重建联合应用是诊断肋骨骨折的最佳检查方法,三维重建是复杂性肋骨骨折术前诊断和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磁共振扫描仪,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依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将患者分成三组,在患者起病后的不同时期,发病后3 d内(急性期)、发病后8-14 d(慢性早期)、发病后30~60 d(慢性期)依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级别皮质脊髓束损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进行比较,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随着发病时间的不断延长,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在不同时期,B、C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准确定位梗死灶,有助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统计两组的插管成功率、管道脱出率、药物外泄率及患者肛门疼痛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管道脱出率、药物外泄率及患者肛门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较好,可延长药物保留时间,减少管道脱出情况及患者不适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c-Jun蛋白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在胍丁胺抗慢性吗啡镇痛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1,每日2次,连续9 d)建立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模型。应用热水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脊髓总JNK和磷酸化(p)-JNK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脊髓p-JNK的免疫反应性(immnunoreac-tivity,IR)。结果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p-JNK-IR明显增多,p-JNK蛋白表达也增多,而总JNK没有改变。胍丁胺(10 mg.kg-1)不仅拮抗吗啡镇痛耐受,而且明显地抑制脊髓背角p-JNK-IR增多及p-JNK蛋白表达上调。结论抑制慢性吗啡注射所引起的脊髓JNK的激活可能是胍丁胺抗吗啡镇痛耐受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吗啡耐受大鼠脊髓和海马组织中锌(Zn2+)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SD成年雄性大鼠,建立慢性吗啡耐受大鼠模型,用热水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观察痛反应的变化。动物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S-NS)组、吗啡(NS-Mor)组、胍丁胺(Ag-NS)组、胍丁胺-吗啡(Ag-Mor)组。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组大鼠的脊髓和海马Zn2+含量。结果胍丁胺(10mg/kg)与吗啡合用具有显著的抗吗啡耐受作用,并阻断慢性吗啡耐受引起的脊髓和海马Zn2+含量的降低(P<0.001)。结论逆转吗啡耐受时脊髓和海马组织中Zn2+含量的减少,可能是胍丁胺抗吗啡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