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9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 以2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256例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使用Fotric 226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腧穴的温度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健康人检测1次,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穴位温度值的差异,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部位、经脉温度值的差异。结果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海穴、鹤顶穴、梁丘穴、曲泉穴、内膝眼穴、犊鼻穴、委阳穴、阴陵泉穴、膝关穴、阳陵泉穴、大杼穴、悬钟穴、足三里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温度值高于健康受试者(P < 0.05);患者组胃经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腰背部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KOA相关腧穴4次温度值变化趋势不显著(P > 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部分腧穴皮温升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穴位升温现象具有规律性,与经络、部位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穴位升温效应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癌症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 fang)建库至2021年02月28日针刺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8篇文献,涉及1538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化疗后的恶心呕吐在有效率(P<0.01,RR=1.17,95%CI=[1.09,1.26])、症状完全缓解率(恶心:P<0.01,RR=1.42,95%CI=[1.14,1.76];呕吐:P=0.01,RR=1.18,95%CI=[1.04,1.34])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P<0.01,MD=3.97,95%CI=[1.55,6.39]])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显示,消化道肿瘤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相当(P=0.45,RR=1.07,95%CI=[0.89,1.29]);非消化道肿瘤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RR=1.29,95%CI=[1.10,1.52])。同时,试验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数远低于对照组,且针刺不良事件发生数较少。结论 针刺治疗癌症化疗后恶心呕吐是安全的,并可以提高有效率、症状完全缓解率,改善化疗后KPS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对近5年国内针灸治疗心绞痛的文献特征进行分析,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的针灸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文献,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对这些文献的文献数量、期刊分布、文献质量、针灸操作方法、选穴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125篇临床研究文献,分别发表在76种期刊上;常用治法是综合疗法,穴位敷贴和针刺疗法;常用穴位是内关、心俞、膻中。结论:针灸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水平普遍偏低;针灸操作方法繁多,需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穴位敷贴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s、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并纳入符合穴位敷贴辅助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Meta分析采用Rev Man 5.2软件。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虽都提到随机,仅1篇明确随机方法,所有纳入文献的分配隐藏及盲法等都不清楚。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敷贴疗法与药物疗法改善心绞痛症状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RR=1.13,95%CI=1.07~1.20,P=0.000);穴位敷贴组与西药组改善心电图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2,95%CI=1.04~1.20,P=0.002);穴位敷贴组与药物组对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05~1.25,P=0.004)。其中3篇研究报道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胃肠道不良反应等,组间无差别。结论:穴位敷贴疗法对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中医症候疗效方面可能有效,但是纳入研究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结论尚需慎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线粒体心脏损伤的研究入手,分析针灸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通路的研究进展。结果:研究多以大鼠为观察对象,主要从针刺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线粒体活性氧类(ROS)产生过量引起氧化应激,防止细胞内Ca2+超载和阻止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开放等角度切入研究。结论: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基因网络、蛋白网络、代谢网络等的上游网络的调控环节。鉴于针灸作用的整体性特点,将miRNA引入针灸作用机制研究领域,可在基因或其他水平层面更好地揭示针灸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已有"胸痹"、"心痛"二词,专指心系疼痛类病证,结合现代医学概括起来,相当于西方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这类疾病[1]。神门穴,心之原穴,最早出现在《针灸甲乙经》中:"神门者……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神应经》中"神门掌后锐骨精;针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简明扼要点出了神门穴的位置与施术方法。结合现代解剖学,神门位于手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处,内为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当前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Meta及序贯分析,为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临床决策。方法 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及相关临床注册平台(WHO ICTRP、ChiCTR、Clinical Trials)中有关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RCT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为2020年4月1日。使用Cochrane协作风险偏倚工具评估偏倚风险,STATA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疼痛降低程度)进行Meta分析,TSA 0.9.5.10 Beta对结局指标进行试验序贯分析,GRADE对证据进行分级,同时详细描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16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涉及了1231名参与者。Meta分析显示,针刺与卡马西平在疼痛降低程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SMD = 1.47;95%CI(0.99;1.95)],但证据质量为极低质量。按文献发表年份进行累积Meta分析,提示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初次被证明有统计学差异且较为稳定的时间是在2014年[SMD = 1.84;95%CI(0.22;3.47)]。同时,针刺的不良事件发生数远低于卡马西平。结论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在镇痛方面优于卡马西平,且较卡马西平更安全。但确切结论仍需要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来确认这些发现。  相似文献   
8.
9.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CS)是现代社会的常见及高发疾病之一,主要以患者颈肩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状。国外通常将这一类综合症状统称为neckpain(颈痛),而在我国则属于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范畴。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现代医学对于颈椎病引起的颈痛主要采用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及物理疗法,虽然疗效较好,但该类药物的副作用大,禁忌症多。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有其独到的疗效,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也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该文对近6年来国内外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埃希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该菌不仅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上升,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有关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传统观点认为是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针对抗菌药物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