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急诊剖宫产手术具有病情紧急,手术时间短的特点,而手术切口又向着美观化发展,对麻醉的要求是等待时间短,肌肉松弛良好而患者痛苦最小。我们对90例急诊剖宫产手术,采用不同配方的布比卡因用于脊麻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0例单胎足月妊娠急诊产妇,AS  相似文献   
2.
梗塞后左室重构及β阻断剂治疗对心肌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是指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发生的左室结构和功能的重建 ,其结果引起左室明显扩张和几何形状变化 ,导致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并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CHF) [1 - 3]。这一过程对预后极为不利 ,但可用药物延缓和预防。已证实 ,用 ACEI治疗的患者患 AMI,左室重构少见且发生更缓慢 [4 ,5] 。许多作者认为 ,β阻断剂同样有能力影响重构过程 [6 ]。然而 ,这个问题尚处于研究阶段。1 心肌梗塞后心肌重构的机理AMI最初 72 h心脏结构即可发生变化 ,表现为梗塞区心肌伸展、室壁变薄 [1 ] ,扩张部分的形状首先取决于梗塞的大小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全麻对膀胱逼尿肌功能的影响及其尿动力学的变化特点. 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全麻手术患者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18 ~ 70岁,平均38岁.腹腔镜手术35例,开放手术7例,于麻醉前、麻醉期、麻醉结束清醒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统计学比较麻醉前后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麻醉期间膀胱逼尿肌排尿功能丧失,充盈膀胱至麻醉前测得患者的最大膀胱容量后停止灌注.根据麻醉结束清醒后检查的参数将患者分为正常顺应性组27例和低顺应性组15例,对麻醉前后数据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正常顺应性组麻醉前初尿意容量(FD)、强烈尿意容量(SD)、膀胱最大容量(MCC)分别为(118.2±16.8)、(204.6±27.4)、(395.8±50.1)ml,麻醉后分别为(160.9 ±21.6)、(244.8±44.0)、(394.7±56.9) ml,FD、SD麻醉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C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顺应性组麻醉前FD、SD、MCC分别为(118.9±15.1)、(208.8±22.9)、(403.9±48.1)ml,麻醉后分别为(123.0±16.9)、(189.1±35.9)、(275.4±33.7)ml,麻醉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顺应性组患者予留置测压管1h后复测,膀胱顺应性均恢复正常. 结论 全麻结束后膀胱稳定性正常,感觉功能较正常状态减弱,患者逼尿肌均能有效收缩并自主排尿,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顺应性降低;正常情况下全麻患者可予麻醉诱导后留置尿管,术毕后及时拔除.  相似文献   
4.
费洪亮 《新中医》2015,47(4):111-1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难治性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5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3月后、随访3月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VSD)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组中有骨科创伤感染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2例,前者采取常规换药引流进行治疗,后者予以VSD加以治疗,且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中患者的总有效率(97.6%)与对照组患者(76.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换药次数等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较低/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予以VSD进行治疗,疗效明显,创面愈合迅速,且住院时间少,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与丁卡因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的患者60例,ASA~级,随机分为三组。用1%罗派卡因1.5 mL+10%葡萄糖1 mL,0.75%布比卡因1.5 mL+10%葡萄糖1 mL以及1%丁卡因1.5 mL+10%葡萄糖1 mL,配成重比重溶液。用25 G脊麻穿刺针于L3~4间隙穿刺,以0.1mL/s的速度蛛网膜下隙给药。比较三组患者在感觉、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异同,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罗哌卡因组的最大阻滞时间比丁卡因组长而感觉恢复时间比丁卡因短,而与布比卡因组相似;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罗哌卡因组比其他两组长,而最大Bromage评分罗哌卡因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小(P<0.01),运动恢复时间罗哌卡因组短于布比卡因组(P<0.05)和丁卡因组(P<0.01)。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恶心呕吐,而心率减慢发生率罗哌卡因组少于布比卡因组(P<0.01)和丁卡因组(P<0.05)。结论:15 mg罗哌卡因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较布比卡因和丁卡因占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