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源性感染与致病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致病细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收治的SLE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用K-B纸片扩散法对致病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SLE患者感染率为16.1%,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念珠菌属;高耐药菌种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结论:医源性感染是SLE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定期进行病原学监测,依据药物敏感性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IL-12和IL-23的表达特征,探讨IL-23在抗白念珠菌系统感染中的作用,并重新认识和评价IL-12的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接种白念珠菌建立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模型,观察小鼠肾脏的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小鼠肾脏IL-23及IL-12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内菌落形成单位(CFU)。结果IL-12mRNA表达水平在初次感染后第1、3天明显升高(P<0.05),感染后第7天基本正常。IL-23mRNA水平在初次感染后的第1天无明显改变(P>0.05),感染后第3、7天明显升高(P<0.05),而再次感染中其mRNA始终呈现高表达(P<0.05)。结论IL-12和IL-23均参与I型免疫反应,有效抵御白念珠菌系统感染,IL-12可能在炎症反应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而IL-23可能在炎症反应的后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干扰素α(IFN-α)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2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DCs和IRF-7,IFN-α mRNA的表达。15例整形外科患者的皮肤作为正常人对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组皮损中CD123阳性的PDCs表达明显增多,而在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RT-PCR检测显示,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FN-α mRNA的表达无实质性上调,差异无显著性,但是IRF-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DCs浸润,IRF-7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是银屑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吴艳  谭志建  刘志香 《医药导报》2002,21(6):348-349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与西替利嗪、特非那定、氯雷他定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荨麻疹患者138例随机分为4组,第1组37例,给予咪唑斯汀10 mg,po,qd;第2组32例,给予西替利嗪10 mg,po,qd;第3组35例给予特非那定60 mg,po,bid;第4组34例给予氯雷他定10 mg,po,qd.在服药前和服药后的第1,3,6,24小时对患者瘙痒程度、风团大小及数量进行评分,依此评价疗效.结果:咪唑斯汀组1 h起效,明显快于其他三组(P<0.05);3,6 h疗效与西替利嗪,特非那定相当(P>0.05),优于氯雷他定(P<0.05);24 h维持效果与特非那定,氯雷他定相当(P>0.05),优于西替利嗪(P<0.05).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皮肌炎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之一,是以皮肤、肌肉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为了进一步探讨皮肌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及其之间的联系,以利于皮肌炎的诊断和治疗,我科对1961~1993年入我院治疗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如  相似文献   
6.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是最近发现的具有特征性的橱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一个亚类,来源于淋巴样前体Dc,有浆细胞样形态,CDl23为其特征性表面标记,是最强大的干扰素α(IFN—α)产生细胞,而干扰素调节因子7(IFN regulatory factor7 ,IRF-7)是IFN—α基因的主要诱导和活化者。pDC产生IFN—α依赖于Toll样受体9(TLR9)。[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柏散外敷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不同剂量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筛选双柏散外敷的最佳剂量。方法:本研究对符合方案数据分析的250例急性胆囊炎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分为对照组34例和双柏散治疗组216例,后者根据不同的外敷剂量又分为50 g组28例、100 g组163例和200 g组25例,观察各组症状总分变化,右上腹痛、腹部压痛缓解时间的变化,以及疗效与不同外敷剂量的关系。结果:治疗组右上腹痛缓解时间、腹部压痛缓解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时间增加,各不同剂量组症状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第5天各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观察时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各组间右上腹痛缓解、腹部压痛缓解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200 g组右上腹痛、腹部压痛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味双柏散外敷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明确,200 g为合适的外敷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960-2006年间从浅部真菌感染病例中分离所得致病菌的情况。方法归类、统计1960年1月至2006年12月(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缺如)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真菌室分离鉴定自皮肤、黏膜浅部真菌感染中的病原真菌。标本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门诊、住院患者、湖北省地县及邻近省市有关医院。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生理及生化实验方法。结果菌株合计11989株,鉴定出23个种,16个属。可分为皮肤癣菌、念珠菌及酵母菌(含马拉色菌)、非皮肤癣菌之丝状真菌3大类。除去可能为污染菌的非皮肤癣菌之丝状真菌(287株)外,其余11702株菌中,以念珠菌(5642株,48.2%)和皮肤癣菌(5279株,45.1%)为主,酵母菌占3.8%(449株),马拉色菌占2.8%(332株)。在种属水平上排序,菌株数处于前3位的真菌种类依次为红色毛癣菌(3865株,33.0%)、白念珠菌(3110株,26.6%)和非白念珠菌(2532株,21.6%)。皮肤癣菌分离自掌跖、指趾间以外光滑皮肤损害的最多(1787/5279,占37.7%),数量最多的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紫色毛癣菌。念珠菌大多分离自黏膜部位(4099/5642,72.7%),白念珠菌数量占第1位。结论1960-2006年间从浅部真菌感染中分离所得致病菌以念珠菌和皮肤癣菌为主,红色毛癣菌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白花丹素对黑素瘤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株,应用不同浓度的白花丹素进行处理,培养24 h后,MTT法测定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2的表达.结果: 浓度为1~13 μmol/L的白花丹素能显著抑制A375细胞株的增殖,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递增;白花丹素作用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约为10 μmol/L;当浓度为2.5 μmol/L、5.0 μmol/L和10.0 μmol/L作用24 h,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8.52%±0.96%、14.83%±1.34%和19.56%±1.85%,与空白对照组(4.58%±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量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递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花丹素体外能抑制黑素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及下调黑素瘤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阴道炎鼠模型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不同条件下构建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为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提供平台。方法:(1)用同龄小鼠建立雌激素化,免疫抑制和正常对照鼠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各模型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及阴道组织病理学变化。(2)再对雌激素化组中已自愈的小鼠进行再感染,观察再感染小鼠与初次感染同龄小鼠的真菌载量及阴道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雌激素化组、免疫抑制组小鼠自第2天起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水平较高并持续至观察期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P<0.05,后者P<0.01,而且从第4天起免疫抑制组明显高于雌激素化组(P<0.05);初发、复发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发与复发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阴道组织病理显示雌激素化、免疫抑制及复发感染小鼠在接种后第2天开始至21天,阴道黏膜可见芽生孢子或菌丝侵入,伴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几种条件下白念珠菌性阴道炎鼠模型构建是成功的,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