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整理名老中医诊治胸腔积液的文献,研究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检索已有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胸腔积液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SPSS22. 0软件采用频数统计、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胸腔积液常见病因有内因、内热、虚邪、内湿、水邪、饮、瘀血等,病机以痰热蕴肺、水饮内停、痰瘀互结、气阴两虚、肺脾两虚、血瘀较为常见; 13个证素中,病性证素以热、饮、痰出现频率较高;病位证素以胸膈为主,涉及肺、脾、半表半里、肾;证素组合以两证素、三证素组合为主;病性证素常见组合为痰+热、阴虚+热,病位在胸膈,病变脏腑多在肺。结论:现代名老中医对胸腔积液病因病机的认识,除与目前教材、专著论述相同外,尚可见以往少有报道的内湿等病因,肝胆湿热、肝脾不和等病机,丰富了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对片姜黄和片子姜黄的名称以及来源进行考辨,为现代临床正确应用古方提供依据。在古代方书中,片姜黄和片子姜黄常互称互代,作为同一种药应用;而在古代本草文献中,两者常常在姜黄名下作为同一品种载述。片姜黄和姜黄在古代方书中亦互称互代,作为同一种药应用;在古代本草文献中在姜黄名下载述片姜黄的功效及形态特征。古代方药文献对于片姜黄的记载基本一致,现代文献对片姜黄来源记载的不一致,与现代对姜黄、郁金以及莪术的来源记载变化有关。笔者认为,片姜黄即古之片子姜黄;在古代其与姜黄系指同一药物,来源亦如姜黄一样并非一种;在现时其与姜黄已作为2种药物,来源单指原植物温郁金;应用古方需了解姜黄与片姜黄古同今异的变化,在临床中正确选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现代名老中医临床著作的肺病数据库,探索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证治规律。方法以现代临床著作中名老中医治疗肺病的临证经验和医案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字段、程序设计,构建结构型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对肺系疾病的证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建立了具备文献检索、信息统计、数据挖掘等功能的现代名老中医临床著作肺病数据库,共录入34 414条数据,其中医案医话28 045条(81.49%),临床经验6 369条(18.51%);医案医话中男性14 048条(50.09%),女性9 466条(33.75%),男女之比为1.48:1,未注名性别者(均为医话文献)4 531条(16.16%)。可实现多字段的相互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结论本文采集到的数据以医案医话为主,肺系疾病的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本数据库可查寻各种肺系疾病相关字段的集中表现趋势;针对不同字段进行各种适应性的数据挖掘,能发现各种肺系疾病的诊治规律;可实现大样本临床文献的症、证、方、药等多变量多角度的数据挖掘。  相似文献   
4.
片姜黄因其治疗风寒湿痹疗效显著而为临床所常用。对于片姜黄的来源,中国药典记载数度变化,2015年版载原植物为温郁金;同时将姜黄的来源载为原植物姜黄。然据考证,在古代,无论从临床著作记载,或本草论述,片姜黄与姜黄系指同一药物,二者在明清以前的本草记载中来源有多种,其中原植物姜黄和郁金(或温郁金)均是其来源之一;现代中国药典不能因古代记载的原植物温郁金为片姜黄的来源而将原植物姜黄排除于片姜黄的来源之外。将原植物姜黄作为片姜黄的来源之一符合古代临床应用片姜黄的实际。因此,建议中国药典将原植物姜黄和温郁金均作为片姜黄的来源,此对于正确应用古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眩晕的文献源流考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对“眩晕”古今含义的演变和使用情况进行源流考释研究,认为眩晕是以眼花、头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或症状。表现为病人视物不清、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眩晕与晕厥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通常无意识障碍,但极为剧烈的眩晕发作偶有瞬间意识丧失,而晕厥必备意识丧失。经考证,“晕眩”,在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已有记载。现代著作将“眩”、“目眩”、“眩冒”均作为“眩晕”的异名不确切,实则同中有异,应当更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中药学范畴目前常用术语按照标准化分类体系的要求建立概念分类体系。方法:以《国家标准》的中药学学科分类为基础,并重点参考《中药学》教材、《中华本草》以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等的知识或术语分类而建立。其中分类体系的一级分类,首先将上述4种文献的分类予以合并(重复的合为1类),然后删除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药学、植物学、分析化学、方剂学等)交叉的类别,最后删除上述4种文献载录而目前中药学科缺少常用特有术语的类别,同时结合中药学概念体系的结构分析而确定;对于二级及其以下的分类,主要以中药学知识概念分类为主确定。结果:建立了包括一般概念、中药采集、中药贮藏、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性能、中药功效、中药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用法、中药药名等11类一级分类和若干二级及其以下分类的中药学名称术语的分类体系。结论:以中药学学科分类与中药学知识概念或术语分类相结合,建立目前中药学常用术语的概念分类体系是一个新的尝试,对于相关标准化项目分类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复方丹参注射液合血活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荣  王春生  蔡永敏 《中成药》2003,25(8):634-636
目的 :评价复方丹参注射液 (丹参 )在急性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受治的 6 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年龄 5 6~ 78岁 ,平均 6 1.9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随机分为 3组 :复方丹参加血活素组 ,立止血加血活素组 ,单用血活素组。观察各组临床疗效、血肿吸收率、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 (ADP pag)和凝血酶原时间 (PT)等指标。 结果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方法 ,复方丹参组中恢复良好和中等残疾 (GR +MD)者占 83.34% ,立加血组为 4 7.6 1% ,单用血活素组为 6 1.11% ,经Ridit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复方丹参组疗效最佳 ,其血肿吸收率与其他两组比较 ,经Ridit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复方丹参组不影响血小板凝血功能 ,ADP pag、PT值在正常范围。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有效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完素诊治消渴病经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敏 《光明中医》2003,18(4):39-39
我国金代医学家刘完素对消渴病的证治颇多独到见解 ,具有丰富经验。现作一初步探析。1 病因病机消渴之病因 ,刘氏认为与过食肥甘、嗜酒过度、情志失调、久服金石和久病阴亏有关 ;病机则为“湿寒之阴气极衰 ,燥热之阳气太甚”。尤其是燥热之气 ,乃是致病之关键。对于消渴之并发症 ,他提出多变为“雀目或内障、痈疽、疮疡 ,上为咳嗽 ,下为痔痢” ;或“蒸热虚汗 ,肺痿劳嗽” ;或“水肿湿胀” ,“聋盲 ,疮癣痤痱”等。刘氏这些见解 ,多切于临床实践 ,对祖国医学在消渴病证治方面的不断完善有一定作用。须予提出的是 ,刘氏关于消渴之发病与气厥…  相似文献   
10.
寒温对比是《温热论》的写作亮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温病。本文以《温热论》第一条为例,以剖析伤寒、温病有关基本概念的区别为切入点,按条中内容的顺序,明晰并强调了该条中所包括的4个温病重要概念的深刻含义。“温邪”是温病总病因的称谓,以与伤寒的病因即寒邪相区别。“上受”是温邪侵袭人体的途径,而寒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则可称为“下受”。“逆传”特指温病中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病变,是与伤寒中足太阳膀胱传至足阳明胃的病变相比较而言的,故“逆传”与顺传是基于温病与伤寒这两大类外感热病的特有传变特点的比较而言的,不能仅仅限于在温病范围内进行解释。“营卫气血”绝对不能等同于“卫气营血”,前者主要侧重于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而后者则代表温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大证候群和治则方药,侧重于病理,故人体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是相同的,但患温病和伤寒后的病机转归及治疗是不同的。本文尊重原著,探幽析微,还原了《温热论》这一经典原著第一条的原旨本意,厘正了某些业内人士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