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筛选2019年1月-2020年1月60例GDM患者,随机平分成对照组选择普通护理模式,实验组结合病情选择早期护理干预模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体重增长幅度较小,且实验组的各种并发症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果 GDM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并发症,体重增长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围术期高凝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4 h及术后1 d、3 d、7 d进行TEG监测[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Angle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指数(CI值)],记录患者围术期各时段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统计患者发生高凝状态情况。结果与术前24 h比较,患者术后1 d、3 d、7 d的R值、K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R值术后3~7 d有明显升高趋势,K值术后1~3 d呈明显降低趋势; Angle角、MA值和CI值术后均明显升高(P均0.05)。术后第3天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共18例(22.5%),其中凝血因子型高凝5例(27.8%),血小板型高凝9例(50.0%),混合型高凝4例(22.2%),经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未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 TEG是判断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围术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之一,能科学、准确地监测出患者的高凝状态,并根据高凝类型进行预防性抗凝干预,对术后早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脂多糖(LPS)诱导的IEC-6肠上皮细胞损伤的情况下,亮菌多糖(ATPS)对细胞活性、闭合素(Oc-cludin)、细胞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影响,并探讨ATPS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利用LPS构建的IEC-6肠上皮细胞体外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ATPS组、LPS+Matrine组(阳性对照),使用普通显微镜和MTT法观察细胞的活性;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膜蛋白ZO-1和跨膜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同时Western blot检测与介导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内质网应激(ERS)通路上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调节激酶(p-PERK)、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p-eIF2α)、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以及调节肠黏膜损伤重要分子β-抑制蛋白1(Arrb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LPS组比较,随着ATPS的浓度增加,LPS+ATPS组中细胞的活性越多且免疫荧光和流式检测也表明细胞的凋亡率减少;Occlu-din、ZO-1的表达水平增多,明显高于LPS组;与LPS组相比,LPS+ATPS 组中 p-PERK、p-eIF2α、GRP78、CHOP 及Arrb1蛋白的水平降低.结论 ATPS可通过抑制Occludin、ZO-1的破坏来保护LPS介导的肠上皮细胞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介导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蛋白以及调节肠黏膜损伤的重要分子Arrb1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消瘤通腑散膏摩防治化学治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化学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化学治疗期间使用消瘤通腑散膏摩联合常规西医对症处理,对照组仅予常规西医对症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化学治疗后恶心、呕吐及便秘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延迟性呕吐观察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可以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的程度(P<0.05),但在急性呕吐观察期优势不明显(P>0.05)。治疗组防治化学治疗后便秘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瘤通腑散膏摩可以有效改善化学治疗后的延迟性呕吐及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黄嘌呤氧化酶动力学法测定及对肝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oxidase ,简称XOD ,EC ,1 2 3 2 )主要存在于肝脏 ,当肝细胞损害时 ,血清XOD活性呈不同程度的升高 ,对肝损害的诊断及预后有特异性意义[1] ,为此我们修改了Heinz方法[2 ] ,以黄嘌呤为基质 ,建立了血清XOD动力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的角色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科室护理工作具体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和实践者,其操作能力、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1科室护士的带头人管理者、被管理者和作用对象构成管理活动的三要素,其中管理者是活动的主体,护士长即为科室和病房护理管理的主体[1]。其思想品德、行为举止、自身素质和形象,对护理管理的成效,组织的凝聚力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高超的护理技术,是无形的力量。有资料报道,一般人的积极性有60%是靠领导者的调动,因此,护士长首先要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和曲马多2种静脉给药方式对丙泊酚注射痛的预防效果,获取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静脉注射组(BI组)及滴注组(BD组)、曲马多静脉注射组(TI组)及滴注组(TD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5 min,BI、TI及C组分别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 mg、曲马多100 mg、生理盐水;BD、TD组分别静脉滴注布托啡诺2 mg、曲马多100 mg,丙泊酚静脉注射2.5 mg/(kg·2 min)。采用四分法分别评估布托啡诺和曲马多的预注痛和丙泊酚注射痛及总的疼痛发生率。结果 BI组和TI组预注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且BI组明显高于TI组(P<0.05);C组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研究组(P<0.05),其中BD组最低(P<0.05),其次为BI组,明显低于TI和TD组(P<0.05);总的疼痛发生率BD组仅为6.7%,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或滴注布托啡诺和曲马多均可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静脉滴注布托啡诺2 mg效果最佳,但应密切观察,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