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强  舒静  赵骞  李亚男  郝静 《中国中医急症》2020,(1):143-145,164
目的总结闫慧敏教授应用中药对药治疗儿童肺炎的用药经验。方法通过跟诊,总结闫慧敏教授在治疗儿童肺炎过程中的治疗用药经验,并予以归纳总结。结果闫慧敏教授在肺炎初期、极期、恢复期等不同时期,所选对药各有侧重,分别以解表、清热、化痰、理气、滋阴等为治疗特点,分而治之。结论闫慧敏教授在儿童肺炎治疗过程中对药的应用,不拘于一方一药,遵循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病症特点,辨证论治,促进正气的顾护和疾病的康复,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在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中的诊断治疗价值及术后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生殖中心门诊诊断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根据是否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探查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手术组(67例)、非手术组(103例)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类型及不孕年限等比较无差异(P0.05)。手术组中发现了98.5%患者影响妊娠可能原因,术后尝试体内受精试孕的患者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均高于非手术组(52.2%比22.3%,52.2%比20.4%, 47.8%比16.5%,均P0.05)。体内受精试孕者于术后(4.0±2.6)个月妊娠,临床妊娠率术后6个月内较术后6~12个月提高(37.3%比18.5%,P0.05)。尝试体内受精未孕者于术后(6.5±1.7)个月接受IVF-ET助孕,其中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间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均无差异(76.9%比72.4%,61.5%比69.0%,53.9%比48.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是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妊娠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能够对不明性不孕患者明确病因同时行相应治疗,显著增加术后妊娠率。术后应争取在6个月内尽快妊娠,仍未孕者可考虑及时行辅助生殖助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调血管生成素( ANG )基因表达,对膀胱癌移植瘤生长及p-AKT、p-GSK3β、p-mTO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ANG mRNA的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和无同源性的对照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稳定转染膀胱癌T24细胞,根据转染质粒不同分为3组:T24组为正常T24细胞,T24-NC组为转染阴性对照质粒T24细胞,T24-siANG组为转染干扰质粒T24细胞。通过筛选、鉴定后,将各组细胞皮下注射到BALB/c裸鼠中,观察肿瘤生长和肿瘤微血管密度、肺上肿瘤转移灶的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1、p-AKT、p-GSK3β、p-mTOR的表达。结果与T24-NC组相比,T24-siANG组瘤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抑瘤率为57.46%。 HE染色显示,T24-siANG组肿瘤微血管较T24和T24-NC组明显减少,T24-siANG组CD31、p-AKT、p-GSK3β、p-mTOR表达呈弱阳性反应。结论下调ANG基因的表达能显著抑制膀胱癌移植瘤生长,并通过降低CD31、p-AKT、p-GSK3β、p-mTOR表达抑制膀胱癌裸鼠移植瘤增殖及转移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儿童RMPP发病急,病情重,恢复期可能会遗留慢性肺部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RMPP,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于前期总结了81例RMPP住院患儿中医证型特点,本文从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进一步分析、探讨RMPP证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2010年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非瓣膜性病变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一组为对照组,常规给予控制心室率、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另一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 mg,1次/d,辛伐他汀10~20 mg,每晚1次。观察两组患者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组病人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43.2%)明显低于对照组(67.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妊娠粮尿病代谢特征与产后粮代谢异常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霖  褚建平  钮雁文  吴凌云  励丽  毛洲宏  舒静  陈晓蓓 《浙江医学》2011,33(10):1456-1458,1462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GDM)患者临床代谢特征与产后早期持续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孕24~36周妊娠糖尿病患者63例,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30例作对照。分别测定两组空腹及75g葡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和血游离脂肪酸水平(FFA),同时测定空腹状态下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谱、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计算孕前体重指数、新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新稳态模型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2-%B)、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130/AG30)、早期FFA降低比率(△FFA30/△FFA0)、FFA曲线下面积(AUCFFA),并记录糖尿病家族史;同时于产后6~8周,对所有妊娠糖尿病患者再次行75g葡萄糖负荷试验以判定产后糖代谢情况,并分为正常对照组(NC)、产后糖调节正常组(NGR)和产后糖调节异常组(AGR)。结果17例GDM患者于产后6~8周仍持续存在糖代谢异常。占总随访例数的29%。对比NC组和NGR组孕期各项临床代谢指标,显示AGR组有明显升高的孕前BMI、HbA1C、空腹血糖、Hs-CRP。3组间血脂谱及糖尿病家族史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GR组胰岛素抵抗明显升高、13细胞功能减退。AGR组空腹、OGTT2h后血FFA及AUCFFA明显高于NC组和NGR组。NC组的△FFA30/AFFA0为25%,高于NGR组的18%和AGR组的1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升高、AUCFFA升高和HOMA2一%B下降是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持续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有相当部分的GDM患者产后持续存在糖代谢异常。孕前BMI、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血FFA水平升高可能是GDM患者产后持续血糖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舒静  何强  陈芳  莫鑫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8):985-988
白塞病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可以累及任何大小和类型的血管,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而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儿童白塞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特异性强,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进展。本文对1例白塞病患儿的病情演变、诊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使临床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快正确诊断,以便早期开展疾病管理,防治急危重症。  相似文献   
8.
肛肠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护理干预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预防术后尿潴留提供新的护理措施及依据.方法 对436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术前干预、术中护理、术后干预措施.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顺利排尿率和有效排尿率均明显提高,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9,P相似文献   
9.
李晴  舒静 《眼科学报》2021,(2):160-166
青光眼是世界范围内致盲和引起视力损害的主要眼病,也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之一。眼压是青光眼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除眼压外,血压在青光眼进展引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眼灌注压是血压和眼压的差值,可调节视神经的血液供应。眼压、血压、灌注压在青光眼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相关性。本文通过对眼压和血压在青光眼中的影响以及24 h眼压和血压监测在青光眼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索引,分析青光眼24 h眼压和血压同步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华萍  舒静  陈卫民 《浙江医学》2022,44(18):2009-20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困扰育龄期女性的难治性妇科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随着测序技术的应用,菌群微生态与EM的关系被逐渐关注,菌群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反应、调控免疫应答、参与雌激素作用以及干扰代谢活动从而影响EM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具体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对菌群微生态在EM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