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芩部丹颗粒辅助化疗药物治疗阴虚火旺型耐多药肺结核(MDR-PTB)强化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纳入符合标准MDR-PTB患者72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化疗方案(6 Amk,Pa,Lfx+15 Pa,Lfx)+X(X药物由各中心专家根据患者个体病况选择,原则不超过3种)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基础化疗方案的同时服用复方芩部丹颗粒。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强化期治疗结束时(治疗第6个月)痰结核菌培养、痰抗酸杆菌涂片、胸片、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强化期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对照组痰菌转阴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涂片阳性分级计数2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片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缩小、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芩部丹颗粒能降低阴虚火旺型MDR-PTB患者痰液结核菌含量,降低传染性,能促进阴虚火旺型MDR-PTB患者肺部病灶吸收、空洞缩小及闭合,减轻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芎平喘合剂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川芎平喘合剂,每次20 mL,每日3次。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经治疗,治疗组咳嗽、喘息、胸闷、气短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平喘合剂具有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TNF-α、IL-6过度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耐多药肺结核(MDR-PTB)中医证型与痰结核分枝杆菌、肺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3家医院的373例MDR-PTB患者,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法揭示MDR-PTB的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不同证型与痰结核菌阳性程度、肺部病变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 MDR-PTB主要分为肺气亏虚、肺肾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肺脾气虚4型。阴虚火旺、肺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型痰涂阳性程度均较肺气亏虚型明显(P〈0.05,P〈0.01),阴虚火旺型痰涂阳性程度较肺肾气阴两虚、肺脾气虚型均明显(P〈0.05)。肺肾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肺脾气虚型肺部病变范围均较肺气亏虚型明显(P〈0.05或P〈0.01),肺肾气阴两虚型肺部病变范围较肺脾气虚、阴虚火旺型明显(P〈0.05,P〈0.01)。结论 MDR-PTB患者肺部病灶范围愈大,涉及脏腑越多,证型越复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在使用抗结核化学药物基础上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将742例MDR-T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8例)和对照组(35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化疗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两组疗程均为18个月。观察不同时间和不同证型患者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程度、空洞闭合程度、生存质量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注射期结束时治疗组痰菌阴转率为48.45%高于对照组的38.70%(P0.01);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病灶吸收总有效率为84.65%高于对照组的78.92%(P0.05);注射期结束时和疗程结束时,治疗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期结束及疗程结束时,治疗组阴虚火旺型患者痰菌阴转率、肺部病灶吸收程度、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同证型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不同证型空洞闭合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MDR-TB较单纯使用抗结核化学药物效佳,可明显提高痰菌阴转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其中以阴虚火旺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老慢支患者临床大多表现为胸闷、气急、动则加剧,咳嗽,咯痰色白质稀,呈泡沫样,汗出如水,腰酸肢冷,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脉象细数无力。根据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这是因为咳、喘的反复发作,日积月累,久病伤肾,久病必虚,加上抗菌素、激素长时间大量的使用,从而使患者脾虚生湿、生痰,肾阳虚损,容易引起风寒外侵,最终导致反复咳喘,逐年加重,终年不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川芎平喘合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101例轻至中度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川芎平喘合剂。观察临床症状评分及肺通气功能相关指标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占预计值%、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变化,并进行哮喘控制测试,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第4周、第8周、第12周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均较4周前下降(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P〈0.05);治疗组第4周、第8周哮喘完全控制率均高于本组4周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组第4周、第8周的PEF占预计值%、FEV1占预计值%均较4周前上升(P〈0.01),且治疗组第4周、第8周的PEF占预计值%、FEV1占预计值%及第12周的PEF占预计值%亦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川芎平喘合剂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有效改善轻中度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发病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结核病防治形势严峻,2006年全球新增920万个结核病例,2006年有170万人死于结核病[1].肺结核的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近年来结核病免疫学研究大踏步前进,使人们对结核病的发病、临床经过、预后和复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保肺功"锻炼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采取COPD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保肺功"锻炼。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中医症状积分、6 min步行距离、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分别与本组治疗前及两组间喘息、咳嗽、咯痰、胸闷、气短、中医证候总积分等各疗效评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保肺功"锻炼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具有时间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代文献的肺结核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20年来(1989—2009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所收录的涉及肺结核中医文献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肺结核证候频率以肺阴虚(12.26%)、气阴两虚(12.26%)、阴阳两虚(11.32%),其次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阴虚火旺、肺脾两虚等。共提取证素15个,证素作用靶点9个。15个证素中,阴虚、气虚、火(热)频率较高,为57.55%、33.02%、14.37%,累计构成比为71.86%;证候靶点主要在肺(53.77%),其次为脾(占21.70%)、肾(占11.32%),三者累计构成比为89.32%。单一证素中,阴虚比率高(占38.89%),其次为气虚(占31.38%),其他证素频率较低。阴虚靶点以肺肾为主,气虚靶点以肺脾为主,阳虚靶点以脾肾为主。两证素中,气虚+阴虚频率最高(占28.26%),其次为阴虚+阳虚(占23.91%)、阴虚+火(占17.39%)。两证素作用的靶点与靶点的组合较少,频次为9。肺结核症状共出现66个,其中舌脉为18个,其中咳嗽、气短、潮热、盗汗、乏力、咯血出现较多。结论:本病病位在肺,病机特点以虚(阴虚、气虚)为主,兼有虚实(火、血瘀、痰等)夹杂。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因此COPD患者的肺康复治疗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COPD中医归属肺胀、喘证范畴,我国传统医学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在该病康复方面积累了多种内服、外治疗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