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兵  羊裔明 《华西医学》2003,18(3):439-441
肿瘤转变涉及肿瘤抑制基因、原癌基因和转录调节基因突变多步过程 ,从而导致细胞异常表达蛋白和增殖失调控。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肿瘤细胞又通过下列途径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清除 :(1 )肿瘤抗原缺陷 :肿瘤于克隆进化或初始阶段即下调表达或不表达其特异性抗原及MHC分子 ;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与机体正常细胞抗原交叉或肿瘤表达胚胎形成期抗原 ;抗原加工呈递过程缺陷 :弱表达TAA蛋白、淋巴细胞功能相关蛋白 (LFA 3)及细胞粘附分子 (ICAM 1 ) ;(2 )微环境异常 :肿瘤及周围细胞分泌免疫细胞抑制因子如IL 1 0、INF、前列腺素、NO、TG…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血友病的出血时间(BT)是正常的,BT延长见于血小板疾病和微血管病变。两篇独立的报告指出,20%的血友病人BT延长。本文报道同时作了血友病甲BT IVY法(IBT)和Simplate法(SBT)测定的比较,血小板聚集及FⅧ活力研究。自愿接受研究的17例血友病甲,Ⅷ:C缺乏(<1—16%),7例<1%,5例<5%,5例8—16%;年龄7—52岁,其中13例≤20岁。每个病人的IBT和SBT几乎同时在同一前臂测定,横切口作于肘窝下  相似文献   
3.
我们用MAC(马法兰、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方案和短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对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取得较好疗效。病例和方法1病例2例患者均为CML慢性期。供者分别为同胞姐、弟。供、受者间HLA配型(A、B、DR、...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血友病四种指标实验检测意义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4种检测实验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vWF抗原水平检测(vWFAg)、vWF胶原结合分析实验(vWFCBA)、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vWFRcof)、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4种方法同时对正常献血员、vWD患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测,比较其检测方法的优越性。结果4种检测血管性血友病的实验其结果在vWD患者组与正常献血员组和其他出血性疾病组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献血员组与其他出血性疾病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型vWD患者组中4种检测方法相关性比较显示,vWFCBA与vWF∶Ag相关性最好(r=09610),其次为vWF∶Rcof与RIPA(r=09164),而vWF∶Ag与RIPA相关性最差(r=08132)。vWF∶CBA的变异系数(39%)最小,vWF∶Ag(41%)次之,而vWF∶Rcof和RIPA较高(分别为155%和173%)。4种检测方法与诊断的总符合率分别为vWF∶Ag857%,vWF∶Rcof762%,RIPA809%,vWF∶CBA952%。结论vWF∶CBA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在常规vWD的诊断分型中可替代vWF∶Rcof和RIPA。  相似文献   
5.
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症(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granular lymphocytes,LDGL)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占T/NK细胞性恶性疾病的2%~5%[1].其特征为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持续性的升高.该病由Loughran于1985年首次报道[2],迄今为止仅报道400余例.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M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包含了骨髓细胞的凋亡、增殖及克隆扩张等多重机制。不同克隆的产生,可能与控制细胞凋亡或生长分化的基因有关。肿瘤坏死因子-α、Fas抗原以及增殖的T细胞克隆参与了MDS的发病机制。MDS向白血病的转化与p15INK4b基因的高度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立足于广泛的生物医学基础理论和数千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说它是一个浩瀚的海洋。一名优秀的医师,他必须对医学无比热爱,一生钟情,痴心奉献,具有雄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终生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他必须勤于实践,善于实践,有善于...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MDS患者的GM-CFU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集簇:集落比,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有2例RAEB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感染和出血。3例RAEB-T型患者均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死亡。该5例患者的GM-CFU及集簇:集落比的异常十分显著,表明骨髓GM-CFU在MDS患者的预后估价中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丹参酮ⅡA对K562细胞株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丹参酮ⅡA(TanⅡA)对K562细胞株的生长影响及红系诱导分化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形态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等。结果:TanⅡA对K562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而适当浓度的TanⅡA可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用0.5ug/ml的TanⅡA处理后,K562细胞的凋亡细胞增加,G0/G1,期细胞 堆积,c-myc,bcl-XL和H-ras的表达下降,p53和Rb的表达增加。结论:TanIIA对K562细胞有生长抑制及诱导红系分化的作用,同时伴有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