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对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42例正中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21)与实验组(n=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基础上增加强制性使用疗法(CIMT),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评估指浅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肌力,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SA7550测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与波幅,在治疗8周后评估患肢正中神经功能优良率。 结果:治疗8周后指浅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肌力、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正在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优化(P<0.05). 结论:强制性使用对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正中神经功能、残存肌力、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法。 关键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正中神经损伤;行为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Pusher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姿势镜反馈下的平衡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urke倾斜量表(BLS)、Berg平衡量表(BBS)及Biodex平衡仪中的姿势稳定测试(PS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1)倾斜程度:两组BL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静态平衡:两组睁、闭眼下PST中总稳定值(OSI)、前后值(API)及左右值(ML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动态平衡: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可明显提高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姿势镜反馈下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9月来浙江省人民医院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夹脊穴组、核心稳定训练组和电针夹脊穴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结合组),每组30例,治疗4周。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三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16,P=0.204),治疗后,三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三组间治疗后JO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35.396,P=0.000)。治疗后,核心训练组和电针夹脊穴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结合组治疗后JOA评分和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核心训练组和电针夹脊穴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5,P=0.846),结合组的疗效最佳,其次是电针夹脊穴组和核心训练组。结论相比于电针夹脊穴或核心稳定训练的单一治疗,结合两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更能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离心训练(EE)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40例我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离心训练作为对照组,另外20例患者采用离心训练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作为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问卷(ADL)和无痛握力值(PFG)进行疗效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无痛握力值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对肱骨外上髁炎,单纯的离心训练和离心训练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无痛握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但离心训练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离心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ChineseSherbalSfumigation)结合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40例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中药熏蒸作为对照组,另外20例患者采用中药熏蒸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作为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问卷(daily living ability questionnaire,ADL)和无痛握力值(pain-free grip strength,PFG),进行疗效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无痛握力值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肱骨外上髁炎,单纯的中药熏蒸和中药熏蒸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无痛握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但中药熏蒸结合肌内效贴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中药熏蒸。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低频组(n=33),高频组(n=36)和高-低频组(n=37)。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低频组、高频组和高-低频组分别接受低频、高频和高-低频交互rTMS治疗。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脑卒中后特定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 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及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肩关节VAS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低频组与高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低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及SS-QoL评分与低频组和高频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肩关节VAS有明显降低(P<0.05)。 结论:高-低频交互rTMS 对偏瘫肩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且效果优于单一频率的rTMS,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OT)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同时应用Fugl-Meyer评分(FMA)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有显著疗效,能增加胫前肌的肌力,改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从而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AOT。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同时采用X线吞咽透视检查法(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观察并精确测量口腔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咽期时长;治疗的8周内,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误吸率和肺炎发生率。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都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口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及咽期时长,对照组均比治疗组耗时长(均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治疗组(0%)低于对照组(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口咽期时长,降低误吸风险,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康复医学的疾病谱涵盖内、外、妇、儿多个临床学科,这些患者多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1]。由于病种繁多,患者群体多元化和康复服务需求多样化,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从心理上给予患者最大支持,提升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