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难产性产后出血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难产性产后出血介入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心律明显降低(P<0.05)、收缩压、舒张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对于难产性产后出血患者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止血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德尔菲(Delphi)法筛选妊娠合并糖尿病高危因素。[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高危因素/诱因"为关键词/主题检索2002年—2017年的相关文献,初步拟定妊娠合并糖尿病高危因素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14名相关专家进行2轮咨询。[结果]经过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为87.5%。第2轮专家权威程度为0.82,各危险因素的评分均分为4.39分,满分比为50.36%,变异系数(CV)均0.2。两轮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7、0.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筛选出妊娠合并糖尿病高危因素有20条,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可以作为临床筛选妊娠合并糖尿病高危孕妇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s)与H2受体拮抗剂(H2RAs)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应激性溃疡(SU)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按照既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Med Central、CNKI、万方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1992年~2013年12月),收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和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以SU的发生率、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结局指标评价药物预防AMI后SU的效果和安全性。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6个临床试验,共计94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高低不齐,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PPIs与H2RAs的应用可降低AMI后SU发生率[OR=0.22,95%CI(0.12,0.38),P<0.01];PPIs、H2RAs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率的发生率[OR=0.76,95%CI(0.22,2.60),P=0.67]和不良反应发生率[OR=0.84,95%CI(0.56,1.28),P=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预防性使用PPIs和H2RAs能降低AMI后SU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紫草素(SKN)在Caco-2细胞的摄取特性.方法:以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紫草素的细胞摄取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中SKN浓度,考察时间、pH、药物浓度及抑制剂对Caco-2细胞摄取SKN的影响.结果:SKN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呈时间依赖性;SKN在0.2 ~3.2 mg·L-1内的摄取呈线性增加,符合被动扩散过程;pH 8.0条件下药物的细胞摄取量(0.350±0.004) mg·g-1显著低于pH 5.0[(0.450±0.008) mg·g-1,P<0.01];加入维拉帕米,叠氮化钠及2,4-二硝基酚后,与对照组相比,SKN的细胞摄取量显著低,分别为(0.320±0.007),(0.340±0.003),(0.260±0.007) mg·g-1(P <0.01).结论:SKN的细胞摄取机制主要是被动转运;P-糖蛋白未参与SKN的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交腿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结合外固定架修复难治性小腿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健侧小腿内侧隐神经走行的皮瓣,将隐神经保留在皮瓣中央,根据患肢创面设计、切取皮瓣后交腿缝合覆盖,双下肢用外固定架固定3~5周后断蒂,使用以上方法治疗小腿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面积6cm×5cm~19cm×11cm。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3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交腿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单,厚薄适中,不损伤知名血管,是治疗受区血管条件受限的小腿骨折裸露创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香青兰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过程中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再灌注灌2 h构建MIRI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香青兰总黄酮组、香青兰总黄酮+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香青兰总黄酮+SIRT1抑制剂EX-527组,每组10只。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检测ROS、MDA水平及SOD活性反映抗氧化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AMPK、SIRT1及PGC-1α蛋白表达,透射电镜检测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香青兰总黄酮可以减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P<0.01),降低ROS和MDA水平(P<0.01),增加SOD活性(P<0.01),上调AMPK、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P<0.05,P<0.01),改善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损伤;与香青兰总黄酮组比较,香青兰总黄酮+Compound C组和香青兰总黄酮+EX-527组大鼠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均被逆转(P<0.05,P<0.01)。结论香青兰总黄酮具有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MPK/SIRT1/PGC-1α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危产妇自然分娩中实施无保护接生技术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住院分娩的541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产妇200人实施无保护接生技术法,对照组产妇341人采用常规接生技术法,对产时及产后母婴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产妇产后两小时内阴道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0,-8.180,-12.990,-6.180; P0.01)。会阴侧切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0,P0.001);观察组会阴裂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0,P0.01);两组产妇均未出现会阴Ⅲ度及以上裂伤。观察组产妇各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30,1.080,0.070,1.890,χ2=0.210; P 0.05)。结论阴道分娩中选择低危产妇自然分娩运用无保护接生技术,可降低会阴侧切率,减轻会阴损伤程度,产妇损失小,减轻经济负担,更有利于产妇恢复,促进自然分娩,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脑脊液CK-BB、IgG指数的变化,探讨其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相关性。方法将中毒组家兔放入一氧化碳中毒箱内,观察家兔的中毒症状,并经尾部采血测定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HbCO)浓度;分别于中毒后24 h、3 d、7 d、14 d记录各家兔行为学变化,通过迷宫实验判断是否发生DEACMP,并采集脑脊液,采耳血,检测脑脊液CK-BB及IgG指数。结果脑病组与对照组及非脑病组对比在中毒后7 d、14 d脑脊液CK-BB、IgG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脑病组Ig G指数在中毒后14 d升高更明显。结论脑脊液CK-BB、IgG指数升高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发生成正相关,对预测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肝肠引起的首过代谢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进展,以期为黄酮类药物的代谢研究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分别按照体内法、在体法和体外法介绍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研究方法的进展和应用前景。体内法中重点介绍了斑马鱼模型、菌群人源化动物模型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在体法总结了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体外法中主要介绍了Caco-2细胞模型、离体消化道内容物温孵法、肝肠微粒体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和基因重组代谢酶法。近年来,LC-MS-MS、微透析技术等仪器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药物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属性,在微量药物浓度测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一些新的模式生物和代谢模型如斑马鱼模型、菌群人源化动物模型、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和人源化肝脏嵌合体小鼠模型为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发展迅速,各种代谢模型及方法必将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加快人们对该领域的研究步伐,进一步推动黄酮类新药的开发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二酸洛沙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症状的疗效比较。方法:将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丁二酸洛沙平组(研究组)患者口服丁二酸洛沙平136204mg/d治疗;利培酮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利培酮2204mg/d治疗;利培酮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利培酮25mg/d。疗程均为1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d、第7d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中提取的激越因子分评定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结果:两组激越因子分在治疗第4d、第7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对激越症状均能快速起效,丁二酸洛沙平组显效率65.4%,有效率89.0%;利培酮组显效率52.7%,有效率71.0%;丁二酸洛沙平组有效率、显效率高于利培酮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症状疗效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