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9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2篇
口腔科学   50篇
临床医学   218篇
内科学   10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507篇
预防医学   14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9篇
  1篇
中国医学   330篇
肿瘤学   9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黄帝内经》中约出现了493次“死”字,不能一概理解为“生命终止”之义,结合《黄帝内经》文意与后世医家探究,笔者认为约414处“死”字应灵活解释为病情紧急、危重难愈或预后较差。同时还有部分字词,如“亡、尽、终、不治、不可治”等也通此义。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相关论述,将“死”症的机理归纳为阴阳离决、邪盛正衰、脏气竭绝、脾胃气绝、神气衰亡、经气败绝6个方面,发现以上病机既可单一致“死”,亦可复合相加致“死”,其中脾胃之气的衰微在多种病机中均有体现,故而认为“脾胃气绝”是“死”症的核心病机,因此在临床对于危重病人的救治中要慎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变化,时时固守,谨防败坏。明“死”之机理,方能在辨病治病、判断预后、养生康复等过程中把握关键、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药复方辅助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用药规律。方法 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据平台,搜索晚期结直肠化疗并中药经方治疗等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剔除低质量文献,罗列组方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的描述性统计,基于SPSS Statistics 26.0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聚类分析,Cytoscape软件直观网络图,进行数据挖掘整理与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相关文献148篇,处方155首,药物191味,用药总频次1823次,核心中药27味(使用频率 ≥ 10%),以白术所用最广。性味以甘温为首,归经以脾经为最。以置信度95%、支持度15%、提升度 > 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三药组合17组。聚类分析以欧式平方距离24为标准得到潜在聚类方剂3个。结论 中药复方用药以清补健脾,甘温扶正;平解邪毒,调气畅腑;肝脾同调,肺胃同治为规律,正合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后脾虚毒恋、痰瘀互结之证。研究归纳出中药辅助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用药组方规律,予以临床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下肢溃疡因其难愈、易复发,成为临床上难治性疾病之一,历代医家对其治疗不断探索,顾氏外科作为传统的外科流派之一,历经诸如顾筱岩、顾伯华、唐汉钧、阙华发、王小平等医家的钻研探索,创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顾筱岩认为,湿热瘀滞凝聚是臁疮形成的根本,顾氏外科第三代传人顾伯华认为气血耗伤,络脉失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稽留,肌肤失养所致,复因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而成,或因小腿皮肤染毒而诱发。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唐汉钧认为“虚、邪、瘀、腐”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下肢溃疡易诊难治,难以愈合,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王小平认为“瘀”是形成臁疮的根本,“虚”为其难愈合及复发的关键,臁疮病以“虚”为主,不同时期又兼有湿热毒蕴或气血阴阳亏虚; 治疗上主张“通脉道、祛瘀阻、利湿热、补气血”,中药内服结合中药外用,共奏疗效。现从王小平治疗下肢溃疡入手,分析顾氏外科流派的理论渊源与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组织工程骨是继软骨组织之后研究较早较多的 对象,与其它组织工程研究原理和方法一样,组织工 程骨的研究也集中在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骨的构 建三个方面,其基本的技术原理是:先在体外进行细 胞(种子细胞)培养,随后把培养好的细胞复合在细 胞外基质代替物上(组织工程即叫支架),然后把这 种细胞支架复合物植人体内缺损部位。在体内,细 胞继续扩增,生物材料则逐渐被降解吸收,结果形成 具形态和功能的组织器官,从而达到修复结构重建 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镧离子(La3 )能否进入体外成骨化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对其超微结构与金属成分产生影响。方法:取杂种犬第3代体外成骨化诱导培养的BMSCs,于培养基中分别加5.564×102、5.564、5.564×10-2μg/mlLa3 干预,设无La3 干预对照组。用透射电镜(TEM)、电子探针波谱(EM-WS)及高分辨透射电镜能谱(HRTEM)观察BMSCs超微结构与金属成分。结果:TEM下观察3种浓度La3 作用后BMSCs溶酶体内有电子致密物质存在,对照组无此现象;3组BMSCs的部分细胞器有轻微变性现象,与对照组相似;EMWS检测到5.564×102μg/ml的La3 作用后BMSCs中有镧元素存在;3种浓度La3 作用后HRTEM检测BMSCs内均未测出镧元素。结论:一定浓度下La3 可能进入BMSCs。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我国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口腔修复技术,并为我国口腔医学史提供一些细节资料。方法借助目测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江苏武进博物馆编号为0754/0046的二颗馆藏明朝人类牙齿冠部的金属全冠及其粘接剂作了初步成分分析。结果考古分析表明,二牙系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00~1600年)遗物,均为上前牙且无牙体制备痕迹,金属全冠系锤造后焊接而成。能谱分析显示二金属冠分别含金7933%及8586%,含铜2067%及1414%,粘接剂内含锌元素。结论我国明朝已能利用高硬度铜金合金及粘接材料修复牙体缺损,表明我国明朝已有较成熟的口腔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氯化镧对口腔内8种致病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液体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测定氯化镧对口腔内8种致病菌的MIC与MBC并以常用抗菌药作对照,在液体稀释法中加入噻唑蓝,辅助测定MIC。结果氯化镧对口腔内8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变形链球菌较敏感(MIC 1533μg/ml)。引入噻唑蓝所得MIC结果更客观。结论氯化镧对口腔内8种致病菌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噻唑蓝在药敏实验中有较好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