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2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死亡是一种近年来发现的与凋亡和坏死及自噬不同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发生机制是在二价铁或脂氧合 酶的作用下,催化细胞中高表达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诱导细胞死亡。铁死亡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肿瘤、 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再灌注和心脏相关疾病等。肺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在不断更 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铁死亡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在NSCLC的发生发展和治 疗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分子(如KRAS、TP53、EGFR等),同样在铁死亡的发生中也发挥作用。此外,在NSCLC中,铁死亡与化学 治疗、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也有着密切联系,一些临床前研究证实铁死亡可作为一种“催化剂”,与上述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可明显 增强治疗效果,为N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针灸防治癌因性疲乏的临床应用方案,为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文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全面收集针灸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现代文献证据;通过人工检索49本古代医籍,收集关于针灸疗法治疗疲乏的古代文献证据;通过制定发放《针灸干预癌因性疲乏调查问卷》,收集针灸干预癌因性疲乏的现代一线专家经验。整合3方面证据形成针灸防治癌因性疲乏临床推荐方案。结果:现代文献共检索到225篇,其中中文文献141篇,英文文献84篇,经筛选,最终纳入14篇现代文献;古代医籍文献与之相关的条目共10项;临床专家问卷共收回52份。综合3方面研究结果发现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常用针刺、艾灸、穴位按压、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疗法;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太溪、合谷、中脘、百会、太冲、印堂、天枢。结论:综合3方面证据,形成针灸防治癌因性疲乏的临床推荐应用方案,强烈推荐使用针刺、艾灸、穴位按压等疗法;弱推荐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等疗法;推荐使用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太溪、合谷、中脘、内关、百会、太冲、印堂、天枢、神门等穴。  相似文献   
3.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4.
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作为一种新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治疗药物,其作用区域不同于曲妥珠单抗,两者联合可以发挥更全面的HER-2抑制作用,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均证实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Ⅱ期和Ⅲ期临床转化试验结果显示,抗HER-2两药治疗(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使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延长到18个月以上,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接近5年(56.5个月),显著改善了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两项Ⅱ期新辅助治疗临床转化研究也确认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的协同作用疗效同样突出,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最高可达66.2%.安全性分析发现,即使是与蒽环类药物联用,加用帕妥珠单抗治疗也并未增加心脏毒性.本文对帕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上述相关临床转化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姑息治疗多学科专家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的工作概况,评价MDT 模式在肿瘤姑息治疗领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 月1 日至2015年3 月31日参加本院肿瘤姑息治疗MDT 会诊的37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基本特征、MDT 决策执行情况,并对部分姑息治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组患者401 例次共获得318(79%)项治疗建议,其中293 项为姑息治疗建议。MDT 为119 例疼痛患者提供了合理化镇痛方案,对95例患者提出营养治疗意见,对36例患者采取了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有效随访到的374 项MDT 决策,全部执行者273 项(73%),部分执行者49项(13%),总体执行率86% 。执行MDT 决策的患者,在疼痛控制、营养状况改善及与抑郁相关的躯体症状缓解方面均优于未执行者(P < 0.001,P < 0.001 及P < 0.01)。 结论:肿瘤姑息治疗多学科会诊能为患者提供规范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建议,执行MDT 决策有助于改善癌症患者疼痛、营养障碍及焦虑抑郁等症状,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肿瘤化疗患者睡眠、焦虑的影响。方法:利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筛选自2014年3 月至6 月间患有睡眠障碍或焦虑的肿瘤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每晚入睡前持续静脉滴注1.0 μg/kg右美托咪定,30min滴完,每天1 次,连续给药3 天。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和滴注时间的生理盐水。分别利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第1、2、3 天晚上的睡眠情况,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估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后第3 天的焦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和用药前相比,用药第1、2、3 天晚上患者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用药后第3 天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也降低(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睡眠和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中医临床及证候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证候命名分类体系。方法:通过对"复合证候""单证"及"证候要素"三种证候命名分类体系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认为复合证候存在组合形式不规范,内容相互交错重叠,分型僵化,相应诊断标准数量庞大等缺点;而证候要素存在割裂证候、模糊证候特异性以及病性证素和病位证素难以分开等缺点;单证则存在难以反映靶病位与本病位差异性以及证候间联系与演变规律的缺点。结果:提出以单证为基础兼及复合证候和证候要素的证候命名新系统。结论:在中医临床研究和证候研究中采用以单证为基础兼顾复合证候和证候要素的证候分类新系统,可以综合三者的优缺点,使中医临床和证候研究既能更加灵活,又能保持规范性,而且还简便明晰。可以解决原有三种研究单位单独运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85%以上.随着精准医疗的出现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晚期NSCLC可治疗的靶点明显增多,再加上新药上市速度的不断加快,靶向治疗己成为一线治疗方式.应用针对EGFR、ALK和ROS1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将晚期NSCLC的PFS突破了18个月;抗PD1的单克隆抗体一线治疗的PFS也达到了10.3个月,联合化疗后PFS可延长至13个月.一些临床较少应用的靶点,如BRAF、MET、RET和HER2在指南中也建议检测,并推荐了相应的靶向药物.本文将晚期NSCLC一线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间变淋巴瘤激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ROS1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头颈部肿瘤的发病率约占肿瘤总体发生率的3%[1].手术和放疗是主要治疗方式.头颈肿瘤患者中大约40%为早期病例(Ⅰ期或Ⅱ期),仅行单一的手术或放疗即可.即使局部复发,手术和放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不适合根治性放疗或手术的局部晚期病例,治疗方案和远处转移肿瘤一致,均是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介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埃罗替尼和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单药治疗及和化疗药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探讨化疗、放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及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等因素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疗效的关系,阐述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