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本品具有沉降之力,辛散之功,可辛开苦降,化痰散结,降逆止呕[1]。"辛开苦降"法的理论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北燥证的关系,了解新疆地区人群健康状况构成、体质特点和致病因素。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居民进行西北燥证及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非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结杲:(1)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总发生率为71.9%,和田地区居民高于吐鲁番地区居民。非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而不同地区、不同居住环境、不同民族亚健康及疾病的发生状况亦有所不同。(2)西北燥证人群与非西北燥证人群的健康状况分布差异显著,西北燥证人群健康状况差。结论:(1)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不同地区、城乡、民族问差异显著。(2)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新疆地区多发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西北燥证与心理素质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北燥证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素质相关因子分布特征,以及西北燥证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方法: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结合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对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相关因子等进行调查,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西北燥证罹患者中70.3%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良好;29.7%的人心理存在障碍。(2)西北燥证罹患者心理素质相关因子与未罹患者及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西北燥证罹患者中不同性别之间心理素质相关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西北燥证症状得分与心理素质相关因子得分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西北燥证罹患者心理健康等级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其心理异常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2)西北燥证罹患者的心理素质明显低于正常人群。(3)西北燥证罹患者的心理素质存在明显性别差异。(4)西北燥证罹患者的燥证症状得分与相关心理因子有关联,西北燥证罹患者易伴有情志病变。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连接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的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桥梁课程。笔者根据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指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并提出旨在提高学生实验课实践能力的教学设计方法,以期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强化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汉、唐、宋、明、清、当代医家临证保胎用药规律的相同与异同点,分析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汉代至当代医家临证保胎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功效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各朝代医家临证保胎用药温热/寒凉比值皆大于1。五味频次比较中,只有明代偏重于酸甘,其他各朝代都偏重于辛甘。除当代用药以后天与先天并补而更偏重补肝肾外,其他朝代脾胃/肝肾均小于1,以补后天脾胃为重。补益药使用频次以当代为最(4.60),明代(4.57),清代(3.05),宋代(2.30),唐代(1.86)。各朝代医家临证处方高频用药宜聚为3类:唐代和宋代聚为一类,同时与汉代聚为一大类;清代和当代聚为一类;明代单独为一类。结论各朝代医家保胎用药多以补虚为主,兼有活血、止血、清热、解表等方法。各医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所处历史时期的疾病特色能够辨证用药,各有特色。用药都偏温热,佐以辛甘,攻补兼施,不忘先后天并补,用药逐渐丰富,辨证更趋完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张锡纯及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张锡纯与各医家在临证常用药物排序,相关性分析,方剂计量8项指标分析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尤其在运用生石膏、山药、山茱萸、黄芪、白芍等药物时与其他医家风格迥异。结论作为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张锡纯具有鲜明和极具创新性的临证用药个性,与其他中西医汇通医家有相似性,与非汇通医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民清时期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恽铁樵两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恽铁樵及其他7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两位医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均不显著(P均〉0.05),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两医家临证处方同中有异,皆为攻补兼施,张氏偏补后天脾胃,恽氏更重先天精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入手,重点分析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中医专业高教教师在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以期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9 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4 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 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 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汇通各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中西医汇通派4 家临证处方规律有其相似之处,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近10余年由名老中医发表的崩漏证治文献进行的内容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期发现辨治规律。方法:检索名老中医诊治崩漏的相关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频数分布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中医证型、拆分后单证型、辨治规律、方剂的使用加减进行研究。结果:共有131篇文献纳入研究,涉及证型35种,虚证实证比例相当,拆分单证聚类分析后分为3类,第一类血瘀,第二类血热、气虚、脾虚、肾虚,第三类有血虚、肾阳虚等15个单证。辨治方式以辨证为主,并结合月经周期、年龄、是否为出血期进行辨证。使用方剂共221首,其中自拟方156首,时方55首,民族医方8首,经方2首。结论:与崩漏发病最为密切的是脾肾两脏,血瘀为常见的病机,名老中医的崩漏辨治思维以辨证为主,方剂的使用灵活多变,以自拟方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