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改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9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利培酮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根据2周末PANSS减分率分为早期改善组51例(≥20%)和非早期改善组39例(<20%)。选择同期45例女性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清BDNF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改善组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较低(均P<0.01),治疗第8周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早期改善组比较,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较高(均P<0.05)。非早期改善组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早期改善组和非早期改善组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是治疗2周末早期改善的影响因素。治疗第8周末早期改善组治疗有效率为80.4%,明显高于非早期改善组的59.0%(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BDNF异常降低,但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明显改善,且治疗前BDNF水平对早期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费锦锋  戴红  吴杰  钱敏才  沈鑫华 《浙江医学》2015,37(12):1055-1057,1060
目的 比较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2 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36 例)和帕罗西汀组(36 例),观察8周。应用亚利桑那性经验量表(ASEX)评定性功能情况,同时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 项)(HAMD17)观察疗效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2、4、8 周ASEX 评分度洛西汀组得分显著低于帕罗西汀组,自第2周末始,两组与基线时比较ASEX 得分均有显著下降。疗效观察发现,治疗8周末度洛西汀组有效率80.0%,痊愈率51.4%,帕罗西汀组有效率76.5%,痊愈率4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周末,度洛西汀组HAMD17评分显著低于帕罗西汀组,而第2、4、8 周末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8 周ASEX 评分度洛西汀组得分显著低于帕罗西汀组(均P<0.05),自第2 周末始,两组与基线时比较ASEX 得分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度洛西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9%,帕罗西汀组4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度洛西汀对首次发作抑郁症的性功能的改善优于帕罗西汀,或引起性功能障碍少于帕罗西汀。两者 疗效相似,但第1周度洛西汀起效较帕罗西汀快。总体不良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能否加快起效速度及提高8周疗效。方法:将78例符合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1周内艾司西酞普兰加量至20mg/d)(n=36)和艾司西酞普兰常规滴定组(2周内艾司西酞普兰加量至20mg/d)(n=42),治疗持续8周,用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评定患者焦虑症状及疗效,同时用TESS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1、2、4、8周末快速滴定组GAD-7减分率均大于常规滴定组。第1、2、4、8周末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1.1%、27.8%、50.0%、72.2%,常规滴定组治愈率分别为2.4%、11.9%、23.8%、50.0%。第1、2、4、8周末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50.0%、63.9%、88.9%,常规滴定组有效率分别为11.9%、26.2%、42.9%、66.7%,快速滴定组疗效优于常规滴定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可以加快起效速度,提高8周整体疗效,同时不会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老年人群常见疾病之一,以闷闷不乐、情绪消沉,甚至悲痛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有自杀行为倾向,严重者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1]。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明显下降,且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易产生抑郁情绪,据报道老年抑郁症的年发病率高达16%[2]。目前临床治疗老年抑郁症仍以药物干预为主,多采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但受药物不良反应及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等因素影响,效果欠佳[3]。中医认为,肾虚肝郁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基本病机[4],故笔者自拟滋肾开郁汤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片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39例,收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剑虹  沈鑫华  兰光华 《医药导报》2013,32(10):1303-1306
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垂体促性腺激素及外周性激素的功能状态,探讨抑郁症患者性激素水平治疗前后的变化. 方法 80例抑郁症(男、女各40例)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起始剂量10 mg.d-1,根据病情调整到20~40 mg.d-1,疗程8周. 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睾丸酮(T)、雌二醇(E2)等激素水平,并与60例(男、女各30例)正常人对照. 结果 女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雌二醇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促黄体生成素和睾酮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睾酮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催乳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治疗后男性患者PRL、T、E2,女性患者PRL、T等激素分泌改变非常显著. 结论 抑郁症患者性腺轴存在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6.
背景闭经是抗精神病药治疗时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一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生育,还会影响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多数研究提示药物所致高泌乳素血症是闭经的主要原因,但是极少有前瞻性研究评估这一假设。目的找出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出现闭经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将入院时处于月经周期的中间时段、未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分别在利培酮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测定血清中6种生殖激素的水平,即孕酮、雌二醇、泌乳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以及睾酮水平。将利培酮治疗12周内未来月经的31例患者(闭经组)与年龄匹配、月经仍然规律的31例患者(对照组)对照,比较上述激素水平。结果我们发现育龄妇女利培酮治疗后泌乳素水平升高4倍,但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闭经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泌乳素水平差异不明显。然而,治疗前闭经组的雌二醇及孕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了治疗前其他5种生殖激素水平后,治疗前雌二醇水平仍然与治疗期间出现闭经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不支持高泌乳素血症导致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相关的闭经这一观点。如果本研究结果中雌二醇水平的预测作用能够得到大样本研究的证实,那么临床医师可以利用这一信息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对易发生闭经的高风险患者而言可以优先选用导致闭经风险低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8.
背景 国内对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骨折风险的研究较少。目的 评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探明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osteopenia )和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精神障碍住院患者(60岁或以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或痴呆)102例。采集患者详细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身高和体重指数等,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腰椎的骨密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将低于健康成人平均骨密度1~2.5个标准差者判定为骨量减少,将低于2.5个标准差以上者判定为骨质疏松。结果 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 33.3%(95%CI,24.4%~43.2%),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 35.3%(26.0%~45.2%),所有这些患者均没有因骨密度降低而接受相应治疗,即便是 5 例曾发生过非外伤性骨折的患者也不例外。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是男性的 10 倍(53%比5%)。骨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患者营养状况改变的结果)。抑郁症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58%)远远高于精神分裂症(33%)、阿尔茨海默病(30%)以及双相障碍(13%)的患者。将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合并为一组后回归分析发现,低骨密度和合并组均与女性、年龄大、体重指数低及抑郁症诊断独立相关。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与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药不相关。结论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得到诊治。需要进一步开展长期的前瞻性研究,以便阐明营养状况、活动量、药物使用及其他因素在精神疾病与骨密度下降之间的病因学通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首发抑郁症首次治疗无效后换药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首发抑郁症患者首次治疗无效后的患者进入第二轮换药治疗.首次治疗用艾司西酞普兰无效13例,舍曲林无效18例,瑞波西汀无效20例,共计51例,均换为文拉法辛缓释剂;首次治疗用文拉法辛无效9例,度洛西汀无效仃例,共计26例,均换为氯米帕明.均再治疗6周.疗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及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定,不良反应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和实验室检查来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的HAMD、MADRS均在2周末较基线减分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各时点HAMD、MADRS评分、减分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米帕明组震颤、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心电图异常等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文拉法辛组高.结论 首发抑郁症首次治疗用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瑞波西汀无效后,第二轮换为文拉法辛缓释剂;首次治疗用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无效后,第二轮换为氯米帕明均仍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两种换药方案疗效相似.但氯米帕明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10.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5年随访显示缓解率为38%[1],12年随访显示痊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58%和45%[2].我们对首次发病的GAD患者1年结局进行了随访研究,并探讨影响结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