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传统中医手法进行治疗;结果优76例,良19例,可14例,差3例;结论:传统中医手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夹板外固定术后半年内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10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给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夹板外固定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定期检查腕关节功能并指导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治疗2、4、6个月后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估。结果 B组的临床疗效优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0549,P=0.0001)。治疗2个月后,B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1,P=0.0260);治疗4、6个月后,B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术后2个月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夹板外固定治疗,但夹板外固定术后4、6个月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治疗远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吴锐彬  王伟  林镇树 《新中医》2015,47(4):259-261
目的:观察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综合物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综合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手法治疗、护具保护、体能训练等;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2种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程度及复发率,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1月后进行JOA评分,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JOA评分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物理治疗疗效确切,在治疗中重视正确的系统化治疗方法,能够进一步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并脊髓受压前路手术相关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对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并脊髓受压患者42例,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手术,测量手术前后颈椎过伸、过曲侧位X片融合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NAB、HPB)、椎体弧度(D值)、角位移、水平位移,并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对相关因素的数据与疗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与术前评分进行t检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颈椎不稳症前路手术疗效的因素为:HAB(r=0.5132,P〈0.01),HPB(r=0.2110,P〈0.05),角位移(r=-0.4250,P〈0.01),水平位移(r=-0.5026,P〈0.01)。D值与手术疗效无相关关系。[结论]手术疗效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有正相关关系,与角位移、水平位移的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椎体弧度D值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3种治法的一I盘床疗效。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葛芍汤组、塞来昔布组与神经阻滞组各32例,在颈椎牵引的基础上,3组患者分别采用葛芍汤加减内服、塞来昔布胶囊口服和神经阻滞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化表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与治疗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治疗后,神经阻滞组VAS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与葛芍汤组、塞来昔布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葛芍汤组VAS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和塞来昔布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改善率优于葛芍汤组和塞来昔布组(P〈O.05)。结论: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葛芍汤与塞来昔布胶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4年7月广东潮州市潮州医院门诊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倍他司汀氯化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手法整复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2组患者眩晕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并比较寰齿前间隙(ADI)、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VBLADI)、齿突生长性偏移值(DO),判定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t=12.655,P<0.01),ADI、VBLADI关节间隙缩小情况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88、5.334,P<0.05),RVA、LVA、BA的Vm 值升高情况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710、3.534、5.335,P<0.01)。结论手法整复联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降低ADI、VBLADI、DO的CT值,缩小ADI、VBLADI,纠正寰枢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老年桡骨远端骨折124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B组)、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C组)治疗,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和PRWE评分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12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A组优良率为88.1%,B组优良率为86.1%,C组优良率80.6%,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虽解剖复位程度不如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仍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采用两种方法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分析疗效,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和颈椎不稳与颈性眩晕发病是否存在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120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床边颈椎牵引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Vs、Vd、RI)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效率为55.00%,B组有效率为81.67%,B组疗效优于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床边颈椎牵引联合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疗效确切,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及耳鼻喉科等疾病,而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对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但骨科检查均见颈椎不稳。作者自2005~2006年收治该病21例,经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结合临床探讨颈椎不稳与颈性眩晕发病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临床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颈椎失稳与颈性眩晕的发病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6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基础上行床边颈椎牵引,两组疗效欠满意者采用手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椎动脉血流( Vs、Vd、RI)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为56.25%,B组有效率为81.25%,B组疗效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