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重心移动式截瘫步行矫形器(AGO)后对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AGO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SCI常规康复训练和处理,AG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装配AGO及进行步行训练。两组分别在入院时、装配AGO前、装配AGO后8周进行步行能力评定、ADL评定和生存质量评定。结果经4个月的治疗前后,进行组间比较,AGO及训练后,均可借助肘拐或步行器步行,患者10 m步行时间平均87.27s,6 min步行距离平均46.35 m;ADL能力在装配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生存质量评分中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O配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对改善胸腰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及生存质量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 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 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重心移动式截瘫步行器(AGO)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 方法完全性胸腰段SCI患者12例,入院后进行8周综合康复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装配AGO并进行针对性步行训练8周;分别于步行训练前及步行训练8周后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感觉和运动评定及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流率测定;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步行训练前、后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步行训练后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增加,平均单次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应用AGO进行步行训练有助于改善截瘫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使单次尿量增加及残余尿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升降散加减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口服升降散加味及普瑞巴林,对照组单纯口服普瑞巴林,疗程均为20天。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现存疼痛强度(PPI)评分,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为85.71%,对照组为76.1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PI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降散加味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可有效减轻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疗效优于单纯普瑞巴林治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伤残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有关治疗。方法通过检索有关残疾人心理问题的文献资料和观测临床上伤残患者的心理障碍,总结病患致残者存在的心理障碍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由于自理能力的部分缺失和社会歧视等因素,伤残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致残”是一项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反应的大小、持续时间和影响,既取决于个体的应付策略,也取决于周围的支持系统。结论伤残患者的心理障碍不仅妨碍了他们身体机能的恢复,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回归社会。因此,了解患者对意外伤残的反应并针对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作相应治疗,对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下肢矫形器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和行走能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观察装配下肢矫形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行走能力的影响程度。方法19例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应用下肢矫形器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训练前后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分,并测定行走距离,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装配矫形器后ADL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移动和行走能力,装配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19例患者中8例达到社区功能性步行,6例达到家庭功能性步行,5例达到治疗性步行。结论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装配下肢矫形器可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装配重心移动式截瘫步行矫形器(AGO)后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生存质量(QOL)情况,证实AGO的应用价值。方法: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58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及装配矫形器类型分为AGO组(27例)、交替迈步式步行矫形器(RGO)组(15例)、膝踝足矫形器(KAFO)组(6例)和对照组(10例)。各组均进行8周常规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轮椅使用训练、ADL训练等,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步行矫形器并进行针对性步行训练6—8周。分别于入院时、装配矫形器前、装配矫形器后8周进行ADL评定和QOL评定。结果:组内比较,各组经常规康复治疗后ADL能力及QOL(生理及心理方面)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 AGO组、RGO组在改善ADL能力和QOL-生理及心理方面优于KAFO组(P<0.05)和对照组(P<0.01),AGO组与RGO组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QOL-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方面,各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AGO与进口截瘫步行矫形器一样在改善ADL和QOL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其价格便宜,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伤残患者的心理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伤残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有关治疗。方法 通过检索有关残疾人心理问题的文献资料和观测临床上伤残患者的心理障碍,总结病患致残者存在的心理障碍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 由于自理能力的部分缺失和社会歧视等因素,伤残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致残”是一项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反应的大小、持续时间和影响,既取决于个体的应付策略,也取决于周围的支持系统。结论 伤残患者的心理障碍不仅妨碍了他们身体机能的恢复,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回归社会。因此,了解患者对意外伤残的反应并针对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作相应治疗,对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方式构建ICF康复组合(ICF-RS)评定量化标准总体及三个维度(身体功能、活动、参与)功能分级的算法模型,为应用ICF-RS评定量化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及功能分级提供解决方案。 方法:本研究利用中文版ICF-RS评定量化标准,通过多中心合作,采用分层比例抽样的方法收集了6家已开展ICF-RS评定量化标准临床应用的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ICF-RS数据,以多个专家对同一患者的方式获取ICF-RS评定量化标准三个维度及整体功能状况的等级评价结果。借助于神经网络算法构建ICF-RS评定量化标准的各维度及整体功能分级模型,采用计算机k折交叉验证法选择最优模型参数,并计算模型预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curve]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准确率(accuracy,ACC)和F1分数(F1-score)。模型构建后,再通过专家和患者一对一的方式收集100例ICF-RS数据用于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临床再测试,通过计算ROC、AUC、ACC和F1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 结果:共收集584例住院患者的ICF-RS数据,其中484例数据用于构建及验证模型,100例数据用于测试模型的预测性能。根据k折交叉验证法结果显示,身体功能维度、活动维度、参与维度及整体ICF-RS功能分级模型的AUC分别是89.00%、92.00%、87.00%和87.00%,ACC分别达到75.19%、78.10%、72.91%和73.53%,F1分别是73.68%、77.04%%、69.28%、58.95%。在模型建立后将重新收集到的100例ICF-RS数据输入模型计算,发现各模型ROC曲线良好,AUC分别是89.04%、91.81%、86.85%、86.89%,ACC分别是64.00%、72.00%、61.00%、65.00%,F1分别是48.30%、59.95%、64.06%、49.35%。 结论:基于神经网络建立的ICF-RS整体及各维度功能分级算法模型对ICF-RS数据的功能等级预测准确率良好,预测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