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归纳中风后口眼歪斜的常用药物及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5.0》中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的古代及近代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利用SPSS Statistics24和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方剂621首,中药331味,药物总频次7880次。其中最常用单味药物为防风,频率达47.5%。最常见药类为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常用药组蝎梢-天麻-僵蚕在设定支持度15%、置信度70%条件下出现频次最高。[结论]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先贤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重视单味药物防风的应用及虫类药与平肝熄风药的配伍使用,对现代遣方用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刺反应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针刺反应可在穴位局部及全身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其中被证实有关键响应介质的参与,使在穴区的神经细胞、肥大细胞以及相关化学物质形成良性循环的小网络,其中一些介质激活全身性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大网络循环,若阻断关键响应介质可明显减低局部小网络的反应程度以及相应的针刺效应。因此,关键响应介质是维持针刺反应网络中各单元相互联系的枢纽,是针刺反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支撑着反应网络内部的脆弱联系,但从反应到效应的具体路径和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梳理我国人工智能(AI)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现存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方法:综合课题组前期对中国工程院10位院士进行访谈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现状方面,AI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已有成果证实“AI+中医药”在数据管理、临床诊断、健康管理等方面起着互相推动的作用。存在问题是数据标准欠缺、交叉人才匮乏及政策支持力度欠缺等;建议对中医药数据进行全面治理,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速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并从数据、知识产权、伦理安全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结论:未来AI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医药以及整个医药健康领域,还亟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神农本草经》不仅重视五脏与药物气味的关系,而且强调五脏的重要性。《本经》认为五脏病证有虚实之分,治当辨证病属何脏,何因所起。针对致病邪气的不同,分别主以不同药物。书中相关条目下明言能治"五脏"或"五内"有关病证的药物体现了《本经》的用药特点,即重视中土脾胃,用药必从脾胃上着手以补中土、祛邪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古籍中支沟穴针灸病证谱,总结支沟穴临床应用规律,以期为针灸临床选穴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遴选出支沟单穴及配伍运用的针灸病证谱,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支沟穴单穴主治病证8种,配伍主治病证29种,尤以在脾系病证及肝胆系病证中运用最为广泛,其中胁痛、便秘、痹证是支沟穴运用的优势病证。支沟穴配穴以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其中常见的配穴依次为足三里、章门、大陵、合谷、间使、曲池。结论 支沟穴临床运用广泛,具有“调气”之特性,可用于气机不调诸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文献中探寻中风后失语的立方特点,为现代医者治疗本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提取《中华医典5.0》系统中古代及近代医籍中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中药方剂,利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中风后失语方剂"数据库,应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数和关联分析,生成可视化的网络分析图以直观显示关联分析结果。结果:治疗中风后失语常用药物有甘草、防风、川芎、附子、生姜、肉桂等。最常见的归经为肝、肺、脾、胃、肾、心。药味比的前3位药类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药物常由温里、补虚、解表、活血之品组成。结论:中风后失语的立方特点独具特色,主要体现为从肺论治、解表清热与适用凉开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神止痛针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中风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针刺患侧肩髃、肩前、肩后、肩髎、外关、合谷,观察组采用"调神止痛针法"针刺患侧耳穴神门、水沟、肩髃、肩髎、肩贞、阳陵泉及双侧内关,均每日1次,留针30 min,6 d为1疗程,休息1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统计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内啡肽(β-EP)、脑啡肽(ENK)及强啡肽(Dyn)含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 01),FM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 01),血清β-EP、ENK、Dyn含量明显提高(P<0. 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总有效率(87. 80%,36/41)明显高于对照组(69. 23%,27/39,P<0. 05)。结论:"调神止痛针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镇痛疗效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β-EP、ENK、Dyn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放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其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评价与转化中心近6年来开展的针灸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的恶心呕吐(CINV)、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BCRL)和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研究结果,结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发布的针灸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共识及最新临床证据摘要(PDQ?),对针灸在干预肿瘤化疗、手术后不良反应中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以挖掘和探索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以上病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解溪穴新悟     
正解溪穴名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胃经经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其功效为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解溪"解",意指散解之意;"溪",乃小肉之会,言其流溢四方也,别名鞋带,解之则开~([1])。《金针梅花诗钞》谓其:"解溪足腕跗纹横,退热安神汗可通,吐利忽然成霍乱,喘攻气逆眩生风,胃胀腹膨肠下  相似文献   
10.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强调以脾胃为升降枢纽,调节其他脏腑气机,使五脏升降有序,百病不生。升阳益胃汤出自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是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通过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解析升阳益胃汤的配伍思想,有利于灵活应用该方治疗肝、心、脾、肺、肾等多个脏腑疾病,以期为临床运用该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