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长非编码 RNA LUNAR1 在成人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荧光 PCR 检测长非编码 RNA LUNAR1 在 25 例健康人对照组、34 例初治 T ALL 组和 19 例 T ALL 治疗缓解后复发患者组骨髓内淋 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 PI 双染法)检测经过柔红霉素分别处理且 LUNAR1 基因呈高、低表达的 2 例复发 T ALL 患者的肿瘤细胞凋亡情况;通过 NCBI 数据库获取 T ALL 患者中预后资料与 LUNAR1 基因表达数据,COX 回归 分析高表达 LUNAR1 基因与临床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LncRNA LUNAR1 在初治 T ALL 组患者骨 髓内淋巴细胞中高表达(5.61±2.75 vs 0.35±0.27,t = 6.93,P<0.001),且复发患者骨髓内淋巴细胞中的 LncRNA LUNAR1 基因的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初发患者(23.95±9.79 vs 5.61±2.75,t = 7.52,P<0.001);使用柔红霉素处理复发 T ALL 患者肿瘤细胞后,高 表达 LncRNA LUNAR1 基因的 T ALL 细胞凋亡情况显著低于 LncRNA LUNAR1 基因低表达的细胞(4. 06% vs 10. 70%,P< 0.05)。Cox 比例风险模型显示,T ALL 患者 LncRNA LUNAR1 基因高表达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HR= 1.86,P= 0.002)。结论 成人 T ALL 中异常高表达的长非编码 RNA LUNAR1 基因与 T ALL 的发病及复发密切相关,可预示疾病的预后及转归。 LncRNA LUNAR1有望成为潜在检测的 T ALL 发病及复发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2.
<正>例1,男,46岁。确诊急性髓性白血病(M5)6个月,发热、头痛3d再次入院。入院后记24h尿量约5000~7800mL,伴烦渴、多饮。血常规检查:WBC52.1×109/L,幼稚细胞0.56,Hb112g/L,PLT74×109/L。骨髓检查提示"AML-M5复发"。尿常规:尿比重1.004,尿糖(-)。血糖、电解质正常。进一步腰穿检查:脑脊  相似文献   
3.
张隽瑜  李琳洁 《中国肿瘤》2014,23(6):497-50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 lasticsyndrome,MDS)仍为血液病学较难攻克的一大主题。近年由于DNA甲基化研究的进展及DNA去甲基化药物的开发、使用,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的靶点。全文就近年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治疗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寿霞芳  方炳木  李琳洁 《新医学》2000,31(8):457-458
1 引 言急性白血病以贫血、发热、出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但当组织器官受到损害时,则症状复杂而不典型,诊断较困难, 容易误诊。1980年至1997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63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中,以特殊表现形式发病的有26例,占5.6%。其中首发症状为骨、关节痛10例,消化道出血4例,肿瘤3例,胸腔积液3例,瘫痪3例,皮肤损害2例,心包炎1例。26例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1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单)8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7例。 现将我们对该病的诊治体会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2 诊治体会2.1 以骨、关节痛为首发…  相似文献   
5.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一组异质性极强的独立疾病,在常见的恶性肿瘤排名中居前十位[1]。NHL通常病变于脾脏、淋巴结与胸腺等器官,且除淋巴结之外的淋巴组织与器官也可能发生。患者通常表现出皮肤病变、盗汗、发热与盗汗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发生全身功能障碍[2]。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上可通过局部放疗、生物免疫学及手术切除等手段进行,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疗方案,但临床实践发现其疗效不甚理想,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长时间用药易形成耐药性[3]。伴随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将利妥昔单抗与化疗联合运用可增强疗效。本研究对NHL化疗患者提供利妥昔单抗治疗,探析其对患者肿瘤标志物与免疫功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硼替佐米联合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十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效果.方法 收集13例难治性或复发性NHL,给予硼替佐米1.6 mg/m2,第1天和第8天;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和第8天;顺铂25 mg/m2,第1~3天;地塞米松20 mg/m2,第1~5天.21d为1个周期.结果 1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5例,总有效率76.92%.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及周围神经炎.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GDP方案是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NHL较为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沙利度胺口服,初始剂量每天100 mg,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周剂量递增50 mg/d,直至达最高剂量每天200 mg,然后改为维持剂量每天100~200 mg;治疗组同时加用CsA口服,CsA起始剂量为(2~3)mg/(kg·d),维持剂量5 mg/(kg·d),直到血液学反应出现或副作用发生。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CR 13例(41.9%),PR 7例(22.6%),HI 3例(9.7%),NR 8例(25.8%),其有效率为74.2%,对照组以30例进行疗效评价,CR 9例(30%),PR 6例(20%),HI 1例(3.3%),NR 14例(46.7%),其有效率为53.3%,两组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b、PLT水平治疗6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治疗组患者的Hb、PLT水平较对照组上升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孢素A、沙利度胺二者联合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提高其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产赛斯平合补肾中药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20例与西药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赛斯平合补肾中药治疗再障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209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差异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型成人急性白血病(AL)组免疫表型的差异和特点。[方法]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对209例急性白血病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结果]151例急性髓细胞系白血病(AML)主要表达MPO(96.03%)、CD13(86.75%)、CD33(84.77%)、CD34(55.63%),HLA-DR(49.67%),CD11736.42%。有23.18%的A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表达,最常见CD4、CD7。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9例,占18.66%,主要表达cCD79α(100%),CD19(87.18%),CD22(82.05%),CD20(15.38%),HLA-DR(100%)。T系ALL12例(5.74%),主要表达cCD3(100%),CD7(91.67%),CD5(75%),HLA-DR(50%)。有28.85%的ALL表达髓系相关抗原,主要是CD13、CD33。[结论]cCD79α、cCD3、MPO为AL的系列特异性标志,对白血病的准确诊断和分型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MBCDI)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初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建立MBCDI,分别比较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初发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分析初发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不相关(P值分别为0.6200和0.2451),持续缓解组、复发纽、未缓解纽和早期死亡组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2778);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1),并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98和-0.34373)。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化疗后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1),并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69和0.38607),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MBCDI依次下降,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预后无关,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均可用于预测患者完全缓解、持续缓解及长期生存的可能性。MBCDI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