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箭叶淫羊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勤丽  赵炎青  李珠莲 《中草药》1995,26(9):451-452,503
从箭叶淫羊藿Epimediumsagittafum中分到了3个化合物: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试及一新黄酮化合物──箭叶素。经波谱分析和化学反应测定其结构为5-羟基-6,7-二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  相似文献   
2.
前文报道自丝棉木Euonymus bungeanus分离获得8个结晶性成分。本文对其中的V和VI进行鉴定。V,mp278~280℃,C_(30)H_(46)O_4,证明为benulin或lantabetulic acid,即3β,25-环氧-3α-羟基,Δ~(20(29))-羽扇豆烯-28-羧酸。VI为一新成分,mp258~260℃,C_(30)H_(46)O_4。按波谱分析及其理化性质推定其结构为3β,25-环氧-3α-羧基-Δ~(18)-齐墩果烯-28-羰酸,命名为丝棉木酸(bungeanic acid)。  相似文献   
3.
我刊曾于1956年1月号发表王玉润、沈家麒的“青木香降低血压作用的初步报告”一文;嗣后对于探索治疗高血压问题,更引起各方面的重视。1957年3月号,发表了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及上海第二医学院的“臭梧桐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1957年4月号,发表了“臭梧桐的降低血压作用”,1957年6月号,又发表了上海市立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的“用中药治疗138例高血压病的初步报告”。我们认为这些文章的发表,对推动研究高血压的治疗问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在发表的这篇文章,是上海第一医学院许植方教授等,就土青木香的降低血压作用,作了生化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对土青木香作化学成份的分离工作上打好基础,本刊有必要再发表本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红藤水溶性提取物体外及体内给药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促进血小板解聚作用,能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状动脉(冠脉)流量,但不影响心率;可抑制大鼠血栓形成,提高兔血浆cAMP水平,但不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  相似文献   
5.
萱草(Hemerocallia thumbergi Baker)俗称藜芦,又名野金针菜,系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药用其根。我们以江苏镇江产的萱草根为材料,用化学方法分离萱草各组份,初试发现,乙醚浸膏有较强的抗结核菌活力。继而从乙醚浸膏中提出萱Ⅰ~Ⅴ5种组分,并进一步分出萱草毒素、萱草甲素、乙素、丙素和戊素等5种成分。各组分和成分在液体培养基中,均有一定的抗结核菌作用,但以萱Ⅲ和萱Ⅳ最为显著,最低抑菌浓度为1∶320,000~1∶160,000。其有效成分与抗血吸虫成分不同,具耐热性,经加热破坏其毒性后仍有抗菌力。  相似文献   
6.
1960年我系胡润生自土槿皮即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分离得抗真菌有效成份土槿酸。1965年我系杨松松、王秩福等自土槿酸分离得三种新二萜酸:土槿甲酸(Ⅰ),土槿乙酸(Ⅱ)和土槿丙酸(Ⅲ),并决定了土槿乙酸的部分结构。近年我们继续该项工作,自土槿酸除分离Ⅰ(熔点218~219℃)、Ⅱ(熔点245~246℃)、Ⅲ(熔点225~227℃)外,尚得另一成分土槿丙-2酸(Ⅳ),双熔点为178°/240℃。根据化学和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7.
1.从萱草根中提取的組分,对結核菌有强力制菌作用,其有效成分与抗血吸虫成分不同,溶于乙醚,具耐热性,故加热后可破坏其毒性成分,而保留其疗效。 2.萱Ⅲ对敏感与耐受常用抗結核药的結核菌株有同样的制菌力,制菌浓度在1:160,000~1:640,000之間,加血清后,制菌力降至原先活力的1/4。結核菌H_(37)Rv株与1:20,000浓度的萱Ⅲ接触3日后,細菌生活力与致病力显著减低,接触7日,細菌全部死亡。但同一浓度的萱Ⅲ并不引起結核菌形态的改变。 3.初步发現,萱草乙醚浸膏对豚鼠实驗性結核病,萱Ⅲ对小白鼠实驗性結核病均有减輕病变的作用,但尚不够显著。 4.未見萱Ⅲ引致实驗动物視神經萎縮和肢体瘫痪等严重毒性,且对动物的造血系統、肝、腎等脏器无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红藤脂溶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红藤Sargentodoxa cuneata(Oliy.)Rend.et Wils.的脂溶性部分分离到九种成分,经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香荚兰酸(Ⅰ)、原儿茶酸(Ⅱ)、大黄酚(Ⅲ)和新化合物对-香豆酸-对-羟基苯乙醇酯(Ⅳ)首次从红藤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9.
李珠莲 《中草药》1994,(4):178-178
松科植物土荆皮Pseudolarixkaempferi的籽实中分得4个新三萜内酯,分别命名为PseudolarolidesA,B,C及D。PseudolarolideA:片状物(甲醇).C30H44O4m257~259℃。经光谱及化学方法确定其结构如Ⅰ。(见图)图Ⅰ结构式pseudolarolideB3针状(丙酮),C30H42O4,mp229~231.  相似文献   
10.
从药用植物丝棉木Euonymus bungeanus,Maxim的茎木部分离得八种三萜(Ⅰ~Ⅷ)。经波谱和其他理化性质分析,确定Ⅰ为moronic acid,Ⅱ为雷公藤内酯乙(wilforlideB),Ⅲ为雷公藤内酯甲(wilforlide A),Ⅳ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和Ⅷ为3β,22α-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羧酸。上述成分均为首次从丝棉木中分得。此外还得到没食子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