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脉象可因情志刺激、心理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情志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情志脉学在中医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寻古代情志脉学的发展,分析现代几位代表性心理脉学专家的学术特点,总结目前已有的情志脉学客观化研究结果,了解中医情志脉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研究进展,从理论上证实了情志脉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督灸联合盐酸氟西汀胶囊、单纯盐酸氟西汀胶囊与安慰灸联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肾阳虚型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肾阳虚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督灸组(42例,脱落2例)、西药组(42例,脱落1例)和安慰灸组(42例,脱落1例)。西药组予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每次20mg,每日1次)。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督灸组于大椎至腰俞段行督灸治疗(每周1次);安慰灸组予安慰灸(每周1次)。3组均治疗8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Asberg氏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SERS)评分及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HAMD-17评分、SERS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督灸组各评分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和安慰灸组(P<0.05)。督灸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西药组的75.6%(31/41)和安慰灸组的80.5%(33/41,P<0.05)。结论:督灸联合盐酸氟西汀胶囊可改善肾阳虚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总体疗效优于单纯盐酸氟西汀胶囊,可在一定程度上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进行数据挖掘并探究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84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症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药对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中药处方65首,涉及中药125味,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中药为桂枝(45次)、白芍(45次)。高频药对有桂枝-白芍、桂枝-大枣、白芍-大枣等。主要核心处方为白芍、桂枝、大枣、甘草、生姜、黄芪、当归。结论 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分析得出的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用药规律研究可指导临床应用,但须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对于经络实质展开了系统的有计划地研究,迄今为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及假说不计其数,但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参考了国内近五十年经络实质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古代文献研究、现代医学研究以及其他假说的角度,对经络实质的假说进行了总结,并对经络实质至今未有突破性见解这一现象分析了原因,且提出了建议。本研究认为,经络实质应为多系统与多功能相整合的立体结构,不仅是一种切实存在的物质结构,更是一种功能结构,并且经络实质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为当前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资料参考与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膝关节隔姜灸治疗与西药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诊断为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膝关节隔姜灸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的治疗方法,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随访时的VAS评分与Lequesne指数评分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两种方法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与Lequesne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与Lequesne指数评分明显降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VAS评分与Lequesne指数评分均有所上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隔姜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均优于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针灸是中医治病调气的常用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调气,“气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杨继国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三步调气法”,即针灸得气、以神驭气、点穴导气三步。针灸得气依靠针刺手法和控制灸量达到“气至”,强调“得气”,注重患者的“针感”和“灸感”;以神驭气是通过治神、调神引领经气到达病所,用于针灸得气失利之时;点穴导气即运用点按、揣揉、敲打穴位等方式调气,用于前两步均未实现“气至”时。附病案3则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砭石被认为是最早的针具,为现代针具的雏形,砭石的起源与发展象征着针刺的起源。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发现砭石多源于山东境内,扁鹊、伏羲氏最早以石治病;现代文献研究表明砭石起源于东方,尤其是山东沿海一带,与古莒文化区有密切联系,亦有学者认为针砭的起源与浙江、河南、河北、甘肃等地有一定的关系;考古发现山东地区出土大量针砭文物,其次为湖南,且从中出土的砭石形状丰富,而河南、河北、内蒙古、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少量砭石出土。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9.
正汗出偏沮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名半身汗,是较罕见的一种汗证,多发生于中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性疾病。本病主要是指患者仅半侧身体汗出,有明确分界线:以鼻、脐为界者,汗出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以腰部为界者,汗出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1]。本病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西医以谷维素、谷氨酸、维生素等药物治疗,中医多以桂枝汤加减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一般。笔者有幸跟师杨继国主任,运用脐灸疗法治疗本病1  相似文献   
10.
温针灸又名针柄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疗法,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寒湿痹等痛证和虚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简便高效的特点。但目前临床应用该疗法仍存在诸多不足:艾条燃烧时艾灰易散落灼伤、烫伤皮肤;艾条燃烧的温度不可控,皮肤有灼痛感;艾段过重,故较细、较短的毫针不能应用本疗法。此外,若针刺治疗的穴区不适宜深刺、穴区皮肤较为浅薄,或者平刺、斜刺亦无法直接运用温针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