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经杀菌试验和免疫后保护力试验探讨小鼠巨噬细胞在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酵母形体对巨噬细胞杀伤作用的抵抗力及对小鼠的毒力均较菌丝形体强。小鼠体内不同部位巨噬细胞杀伤白色念珠菌的作用不同,脾脏巨噬细胞作用大于腹腔残存巨噬细胞。经白色念珠菌活菌静脉免疫后脾巨噬细胞杀白色念珠菌作用增强,但其对再感染的抵抗力不增强。  相似文献   
2.
对复方利血平片在原处方的基础上作了改进。采用微品纤维素为内加崩解剂,同时以4%乙基纤维素醇溶液作粘合剂制粒的新处方,制得片与原处方片相比较,其外观及稳定性均优于原处方片。  相似文献   
3.
指端损伤造成的甲床及指甲撕脱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甲板溢出与甲床分离伴或不伴有甲床及指骨的损伤,传统的处理方法大多是拔掉指甲,修补缝合裂伤的甲床后用无菌油纱包扎,但经此处理后新生长的指(趾)甲往往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指(趾)甲的美观及愈后的痛苦.目前临床有多种方法修复损伤的指甲,效果各异[1-7].2006至2009年,我院对指(趾)端损伤的甲板重新利用,分别采用不同的"8"字缝合方法原位缝合固定,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ConA诱导抑制细胞检测应用于检测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状态。原法要采血二次,并经五天才能判断结果。本文采用同时培育刺激细胞和应答细胞的方法,仅需采血一次,且在三天后即可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5.
骶骨肿瘤临床较为少见,约占骨肿瘤1.2%[1],因它起病隐匿,手术切除困难,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我科自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收治21例骶骨肿瘤患者,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3年5月~2006年8月,我们应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41例,断蒂时间在术后10~18天内,并分别对术后10、14、18和21天断蒂(对照组)的患者,切取皮瓣远端组织病理检查。其中24例获得2~9年的随访,皮瓣良好。  相似文献   
7.
健侧对比X线在肘部骨骺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骨折中大约15%涉及到骨骺损伤,其中以肱骨远端骨骺损伤较为常见。由于肱骨远端骨骺二次骨化中心发育未完全,不同患儿骨化程度不一,在X线片上不显影或仅部分显影,故早期诊断困难,误诊、漏诊率高。为了提高该损伤的影像诊断水平,自2003年3月,我们在接诊儿童肱骨远端骨骺损伤患者时,遇到难以确诊者,常规加摄健侧肘关节X线片与患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加摄健侧肘关节X线片可以明显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率,并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改良垂直褥式缝合在胫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月~2009年1月,我院将改良的垂直褥式缝合法等软组织保护技巧应用于胫骨骨折的复位手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原因并作初步分析,以期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发生率。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76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延迟诊断患者骨盆骨折的类型,患者的确诊方法和时间;患者的伤情因素和医师主观因素与延迟诊断的关系,分析造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原因。所有患者的诊断经2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确诊,最终46例患者符合延迟诊断标准,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岁。结果:27例延迟诊断的因素主要与患者伤情有关,即客观因素,最常见客观因素是呼吸循环不稳定,占17例(17/46)。19例延迟诊断的因素主要与临床医师评估有关,即主观因素,其中11例为专业骨科医生判断错误。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发生率在严重多发伤中较高,骨科、ICU和急诊科医生提高对该类损伤的认识水平和保持高度警惕性,可望极大程度地减少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延迟诊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胸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胸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66例,男47例,女19例;年龄21~68岁,平均32.6岁;左侧25例,右侧41例.受伤原因:交通伤40例,压砸伤21例,摔伤5例.根据Allman分型:Ⅲ型31例,Ⅱ型35例;其中胸锁关节前脱位合并锁骨胸骨端骨折4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62 d,平均7.5 d.Rockwood等胸锁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20~48 min,平均33 min;术中出血20~90ml,平均60 ml;术后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X线片及CT扫描示胸锁关节复位满意.6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7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发生胸锁关节再脱位和内固定失效.胸锁钩钢板均于术后12个月取出.Rockwood等胸锁关节评分为8~15分,平均为13.2分,其中优50例、良15例、可1例,优良率为98.5%.结论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手术安全,固定可靠,术后能允许肩胛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sternoclavicular hook plate in treatment of the anterior stern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Methods A new device named sternoclavicular hook plate was devised by our team. Between May 2002 and Octorber 2009, 66 patients with sternoclavicular joint anterior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the new device, among whom there were 47 males and 19 females,aged 21-68 years old (average, 32.6 years old). Twenty-one cases were caused by crush injury, 5 cases by falling and 40 cases by traffic accident. Anterior fracture-dislocation was found in 41 cases. According to the Allman system, there were 35 cases of type Ⅱ and 31 cases of type Ⅲ.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serial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 Rockwood score were used after the operation to assess the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was 33 min (range, 20-48 min). The mean blood loss was 60 ml (range, 20-90 ml). There were no vascular 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in the patients. All incisions healed smoothly. The X-ray and CT show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sternoclavicular joint and the loca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were satisfactory. All the 66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7 months (average, 17 months). There was no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redislocation or other complications. The sternoclavicular hook plate was removed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mean Rockwood's score was 13.2 (8 to 15). There were excellent in 50cases, good in 15 cases, and fair in 1 case. Conclusion The sternoclavicular hook plate is a new, safe and liable technique for sternoclavicular fracture-dislocation. This new technique is helpful for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