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提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行颈椎定位旋提扳法治疗,对照组行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量表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量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情感分、总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一过性头晕、心慌、恶心(无呕吐),平躺5 min后症状消失。其他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颈椎定位旋提扳法能明显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MRI成像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并分析突出后髓核(nucleus pulposus,NP)重吸收的预测因素。方法 2015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三维平衡正脊技术治疗的95例LDH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MRI回访,根据髓核吸收率分为重吸收组和未重吸收组。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共12项因素进行分析,推断预测因素与重吸收的相关性。结果 经随访,共发现32例髓核重吸收(吸收率≥30%),占33.7%。其中病程 < 1年(P = 0.000)、MSU分型3型(P = 0.014)、有腿麻症状的患者(P = 0.006)、突出物节段L4/5或L5/S1(P = 0.000)最容易发生重吸收。结论 MRI可以作为观察LDH髓核重吸收的重要工具。其中病程 < 1年、MSU分型3型、有腿麻症状、突出物节段L4/5或L5/S1的患者最容易发生重吸收,可作为三维平衡正脊技术治疗LDH转归的预测因素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1例CSR患者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力学检测系统监测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变化。利用螺旋CT对患者颈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数据,依次运用Mimics软件、Geomagic Studio软件、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加载"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将各部分力学参数代入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三维平衡正脊"作用下患者的椎体、椎间盘的内部应力变化及位移变形情况。结果:建立的CSR患者C_3-C_7有限元模型包括5节椎体、4节椎间盘、3种韧带,涉及153 471个节点,64 978个单元。手法完全加载后,C_3-C_7椎体应力部位主要在C_5棘突前部及根部、椎弓及二者联合处,最大应力达到17.781 MPa;变形部位主要集中在C_3椎体关节突、横突前部,以及C_4椎体上关节突、横突,C5椎体关节突。C_3-C_7椎间盘应力主要分布于C_(3,4)椎间盘前部及C_(4,5)、C_(5,6)髓核部;位移情况扩展到C_(3,4)髓核中后部,C_(4,5)、C_(5,6)髓核周围及颈间盘前部。结论:C_3-C_7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较能真实地模拟颈椎几何形态及材料属性,亦较准确地反映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验证"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对CSR的内在作用机制,证明治疗的安全性及成效性,指导更规范的手法操作,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椎间盘退行性变(退变)在临床诊疗中十分常见。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包括年龄、遗传、代谢物质的交换、创伤、生物力学等,其中生物力学因素(压力、牵张力、剪切力、扭转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不同的作用力以及作用力大小、频率、作用时间等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该文主要总结了剪切力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前沿研究,旨在分析剪切力对椎间盘各个组成部分退变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为临床诊疗和康复保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银质针刀与针刀在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效果的差异性。方法: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银质针刀组和针刀组,每组各45例。银质针刀组采用银质针刀对病变组织切割松解并加温导热;针刀组采用汉章牌Ⅰ型4号针刀行膝关节痛点组织松解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隔7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时骨性关节炎评分指数(WOMAC)、临床疗效评定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及随访1月后,两组WOMAC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 05),银质针刀组优于针刀组;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治疗4周后,银质针刀组总有效率97. 8%,明显高于针刀组的84.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银质针刀组疗效优于针刀组;安全性评价方面,银质针刀组明显高于针刀组。治疗后1个月随访,针刀组膝关节功能虽部分患者有所恢复,但仍存在差异(均P 0. 05),银质针刀优于针刀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银质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疗效优于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采取密集型导热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中医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对照组组给予针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4d、治疗后2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DI指数评分、红外热成像温度变化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的VAS、ODI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温度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月试验组较对照组VAS、ODI 评分及温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集型导热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有明显的远期疗效,红外热成像检查可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