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对比血管内降温与体表降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降温组和体表降温组,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降温速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偏离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以及肌颤发生率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并发症以及预后等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血管内降温组患者中心温度降低迅速,并能准确维持目标温度(33℃~35℃),变异范围小;其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率以及肌颤发生率与程度明显低于体表降温组;血管内降温组颅内压下降出现更早,并发症较少,预后优于体表降温组.结论 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维持目标温度稳定,复温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ravascular cooling system and traditional moderate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Method Eighty sTBI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ravascular hypothermic groups (IVT) and traditional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s(HT).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a Glasgow Coma Scale(GCS) score of ≤8 and time of after injury to on admission must be within 12 hours.We compared with the speed of cooling, the time to target temperature, the percentage of deviation to the target temperature over 0.2℃, the frequency of shivering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ootomy between two group respectively.We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the level of ICP and prognosis in all patients.Results The IVT groups could quickly get to and maintain accurately a target temperature( 33℃~ 35℃ ).There was a little range of the temperature in IVT group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in the frequency of the shivering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ootomy.The decreased levels of ICP was significant faster than NT groups.However, the GOS scale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s The intravascular cooling has a greater advantage for sTBI patients than traditional methods.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伤性交通性脑积水较好的分流方法。方法 我院自1992年12月-1996年10月收治外伤性交通性脑积水80例,分别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各40例。两组年龄,格拉斯哥昏迹评分,术前脑室大小经均衡性检验,两组间有可比性。从一次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方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等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脑室外引流术及脑室镜联合脑室外引流术2种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原发性脑室出血68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取单纯脑室外引流术(对照组)及脑室镜联合脑室引流术(治疗组)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中,2例死亡,死亡率为5.88%,对照组中,死亡5例,死亡率为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拔管时间、再出血率、住院时间、术后30 d脑积水发生率方面比较P=0.02、0.03、0.0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室镜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可以降低死亡率、缩短拔管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出血率及降低远期脑积水发生率,因此脑室镜联合脑室外引流术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曹德晨 《天津医药》2005,33(7):431-43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中采用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组),对比机械通气前后患者各项血气分析指标、达到亚低温治疗温度所需时间及颅内压的变化,并与32例正常呼吸组比较。完全机械通气组100例患者以肌松剂阻断了自主呼吸。以呼吸机行完全机械通气;不完全机械通气组68例保留自主呼吸。以同步呼吸模式辅助呼吸。结果:在应用呼吸机后。患者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达到亚低温所需治疗温度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结论:机械通气改善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迅速降低颅内压。减少了继发脑损害。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技的发展及交通的发达,使得创伤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脑创伤已成为青少年伤病致死的首要病因,其病死率占整个创伤病人的85%[1]。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已成为神经外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难题。要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有三个重要环节: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和院内治疗。一、院前急救对严重颅脑创伤病人来讲,伤后1h是抢救治疗的“黄金时段”。颅脑损伤病人现场抢救是否及时正确,是抢救病人成败的关键。首先,要加强急救站和急救中心的建设,尽量缩短呼救反应时间和抢救半径。当今在美、日等发达国家,院前急救归属于消防系统,由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traumatic injury,QOLIBRI)中文版本的效度和信度.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用调查-再调查(test-retest)方法实施调查.通过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评价其信度;进行SF-36、GOSE、HADS、MMSE量表评分,通过与QOLIBRI量表相关分析考察其效度.结果 量表各亚组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915-0.995,具有稳定的重测信度.各亚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505-0.965,内部一致性尚可.QOLIBRI各亚组与SF-36总分显著相关,QOLIBRI(除人际关系领域外)绝大多数亚组与GOSE相关.多数亚组与HADS相关,仅少数条目与MMSE相关.结论 QOLIBRI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7.
大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为评价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提供量化指标。方法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和常温治疗组(23例),脑温分别控制在(34.2±0.2)℃和(36.9±0.3)℃。动态监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96 h血中NSE变化,并于3个月后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中NSE浓度在治疗后24、48、72 h显著降低.3个月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神经元损伤,显著抑制NSE释放,增强神经元对脑外伤的耐受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冠  曹德晨  孙宏声  董琨  王增  李耀华 《新中医》2015,47(10):32-3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患者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3例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予亚低温及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治疗后颅内压(ICP)、脑脊液(CSF)生化指标变化及统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治疗第5、6、7天,治疗组ICP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5、7天,治疗组S-100B蛋白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第5、7天,治疗组CK值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第14、28天,治疗组GSC评分高于对照组。随访3月,治疗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具有急性期神经保护,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表降温及血管内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表降温组(A组,n=15)和血管内降温组(B组,n=15),对比两组患者达到目标降温温度时间、偏离目标温度1℃发生率、患者出现低血压、心率失常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达到目标复温温度时间。结果两组达到目标降温温度时间、达到目标复温温度时间及偏离目标温度1℃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低血压、心率失常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维持目标体温平稳、复温简单平稳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