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戚艳 《大家健康》2016,(9):121-121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并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根据。方法:将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72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统计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研究分析发现,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手足口疱疹、发热、恶心呕吐、咳嗽、抽搐、下肢无力;经有效的治疗后,所有患儿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仔细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做好相应的处理,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病情蔓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甲型H1N1流感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4个多月来已播及到138个国家和地区,发病人数急剧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分析,疫情可能持续1~2年,全球约1/3人口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1(LPCAT1)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组织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改变情况。方法 Lpcat1基因自发突变纯合子的rd11新生小鼠60只(实验组)和与之同龄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60只(对照组)纳入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的表达情况。出生后3、6、9 d和2、4、6、8周,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显微结构;行全视野F-ERG检测,记录暗视杆体反应和明视锥体反应。结果 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呈阴性表达;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少量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9 d左右视网膜外核层已基本形成,其光感受器细胞核层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显微结构正常。F-ERG检测结果 显示,实验组小鼠出生后2、4周暗视杆体系统反应存在,呈降低趋势,出生后6~8周暗视杆体系统反应消失;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暗视杆体系统反应正常。出生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72.8±15.6)、(105.2±21.1)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60,P=0.025)。出生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20.6±6.4)、(231.8±32.0)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71,P=0.000)。实验组小鼠出生后2、4、6周明视锥体系统反应存在,呈降低趋势,出生后8周明视锥体系统反应消失;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明视锥体系统反应正常。出生后2、4周,实验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46.8±7.2)、(78.0±8.2) μV;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42.8±6.4)、(91.4±9.4) μV。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0、-2.401,P=0.379、0.043)。出生后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17.2±2.0)、(116.2±12.9)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08,P=0.000)。结论 LPCAT1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外层光感受器细胞核层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F-ERG暗视杆体和明视锥体反应异常。  相似文献   
4.
5.
6.
探讨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对骨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间收治的60例骨外科手术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普通护理组和特殊护理组。普通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特殊护理组患者接受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内容的特殊护理干预。在试验中,于术前1天和术后4天为两组患者进行SAS(焦虑自评量表)测试、SDS(抑郁自评量表)测试,于治疗结束后为两组患者进行VAS疼痛测试。通过上述指标,比较两组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①特殊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VAS评分均低(少)于普通护理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特殊护理组患者的下降幅度大于普通护理组患者(P<0.05),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骨外科手术患者实施特殊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pic ultraviolet-sensitive cone electroretinograms (UV-cone ERGs) in C57BL/6J mice. Methods This was an experimental study. Ten adult wild-type C57BL/6J mice (10 eye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of 5 each. Photopic ERGs were elicited after 10 minutes of adaptation under a steady white background illumination of 30 cd·m-2. Mic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splayed UV-cone ERGs elicited by UV flashes (λ=363 nm) with stimulus intensities of 0.03 mW·s·m-2, 0.30 mW·s·m-2,1.00 mW·s·m-2 and 3.00 mW·s·m-2. Mice in the control group displayed white flash ERGs (stimulus intensities ranged from 0.02 to 10.00 cd·s·m-2). The maximum responses of the a- and b-wave amplitudes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An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s UV intensity increased to 0.30 mW·s·m-2, the UV-cone ERG could be elicited with an amplitude of 14.8±3.0 μV. At an intensity of 1.00 mW·s·m-2 or 3.00 mW·s·m-2, oscillatory potentials (OPs) with a sizeable O1-3 were recorded on the b-wave. But there were no obvious OP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ximum response showed that the b-wave amplitud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2.615, P<0.05), although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waves (t=-1.633, P>0.05). Conclusion In adult C57BL/6J mi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hotopic UV and white flash ERGs involve wave shape and maximum amplitude. Our results provide normal reference values for UV-cone ERGs in mice.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组于病情稳定48 h即开始康复治疗,对照组于病后14~21 d开始康复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在病程1个月和3个月时FMA和BI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甲钴胺片,注射20%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治疗。中医组采用手法、针灸、局部熏蒸或洗浴、辨证分型后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采用以上两组方法共同治疗。结果治疗后西医组、中医组临床疗效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西医组和中医组(P0.05);3月、6个月后,治疗组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显著,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方法,下面把我们用针刺加药熥与西药治疗AS共96例进行疗效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