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以化痰为主要效应的,既能关联浙贝母临床功效,又不增加质控难度的基于效应成分指数的浙贝母质量评价与控制新技术,使浙贝母品质评价与控制新技术更好地助力于浙贝母产业发展。方法:收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浙贝母药材,确定浙贝母药材中活性成分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的上下限,分析条件为Hypersil ODS-3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流速0.8 m L·min~(-1);Alltech 2000-ELSD,漂移管温度85℃,载气流速2.2 L·min~(-1)。在确定的浓度范围内,配制不同浓度的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照品溶液,采用小鼠气管酚红排痰实验法,以酚红浓度为化痰效应指标,将小鼠酚红排泌量与贝母素甲(X1),贝母素乙(X2)的质量浓度进行线性关系分析,拟合贝母素甲、贝母素乙与化痰效应指标之间的量-效关系方程f(Xi),构建浙贝母的化痰效应指数并验证。结果:浙贝母主要产区中贝母素甲的质量分数(以干燥品计)在0.046 5%~0.092 5%,贝母素乙的质量分数在0.017 5%~0.054 3%。给药溶液质量分数的范围为贝母素甲0.04%~0.10%,贝母素乙0.02%~0.06%。小鼠气管段酚红排痰实验结果表明,贝母素甲在0.09~0.23 g·L~(-1),贝母素乙在0.045~0.135 g·L~(-1)与小鼠气管酚红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甲=0.994 7,r乙=0.997 8)。根据拟合的量效方程构建的浙贝母化痰效应成分指数能很好地通过成分的量表征其祛痰的药效活性。结论:化痰效应成分指数的建立,不仅做到了量效关联,更实现了以量观效,对浙贝母品质评控、产业化发展及临床合理用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治疗淋病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480万U进行一次性冲击疗法,该方法我国卫生部已采用,并推荐全国试用。治疗淋病的方案中,青霉素是首选药物,血液内药物的浓度比治疗时间长短更为重要。使用时,480万U普鲁卡因青霉素im,qd(分二侧臀肌注),注射前同时顿服丙磺舒(probenecid)1g,血清青霉素水平的高峰可增高2-4倍。其次是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和诺氟沙星(norfloxacin)。如果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与丙磺舒过敏的患者可用  相似文献   
3.
<正> 头孢哌酮(cefoperazone)粉针剂在日本与美国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制成产品投入市场。国内合作研制头孢哌酮是我国“六五”规划的重点攻关项目。上海第三制药厂与太原制药厂于1983年研制成头孢哌酮,并于1984年11月至1985年5月在上海华山医院、儿科医院、中山医院、青浦朱家角人民医院和第八人民医院等13所医院进行了临床考核。最近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在上海召开了此药技术鉴定会。共有199例临床研究病例,包括肝胆系、呼吸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L)p15、p16、p18、p19基因失活的发生率及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46例患者的p15、p16、p18、p19基因外显子1和外显子2。再用限制性内切酶一PCR方法检测基因甲基化。结果46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9例.11例p15基因失活,10例p16基因失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7例.9例p15基因失活,18例P16基因失活;均以甲基化失活为主。所有病例均无p18、p19基因失活。结论在AL发生、发展过程中。p15、p16基因失活主要是由于P15、p16基因甲基化所致。  相似文献   
5.
6.
探讨骨髓细胞凋亡和MDS患者无效造血的分子机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PCR ELISA法测定骨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Fas和Bcl 2表达水平。结果 :初发各亚型MDS患者的血清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基质细胞分泌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 1α和G CSF升高者分别为10 7% (3/ 2 8)例和 5 3 6 % (15 / 2 8)。MDS患者血清IL 8和IL 6高于正常对照组 ,各亚型之间无明显差别。在MDS向恶性克隆演变的过程 ,端粒酶活性水平随着恶性演变而逐渐升高。随着MDS患者恶性类型的演变 ,Fas基因表达逐渐降低 ,Bcl 2表达则逐渐升高。负性造血因子TNF α升高和抗凋亡Bcl 2的消长与MDS骨髓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吴婷婷  徐文伟 《新中医》2019,51(5):82-85
目的:研究四磨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四磨汤内服治疗。2组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后评估对比临床疗效,并对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用药安全性等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脘腹胀痛、呃逆、大便不畅等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脘腹胀痛、呃逆、大便不畅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胃排空率、胃动素、P物质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胆囊收缩素(CCK)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胃排空率、胃动素、P物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CK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8.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胃肠功能,用药安全性良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稳心颗粒及胺碘酮联合治疗,对照组40例仅给予胺碘酮治疗,两组观察周期均为3周。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室性早搏数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室性早搏数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而经过治疗后,组间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常州市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状况、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行为,为制定有效的弓形虫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常州市孕妇、肿瘤病人及畜禽养殖或产品加工人员等3类特殊人群为调查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弓形虫IgG、IgM抗体,并进行弓形虫病防治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2015年3月—5月,共调查检测300人,弓形虫感染率16.3%(49/300);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17.3%(52/300)。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组常接触猫/狗者占25.0%(13/52),低于不知晓组的50.8%(126/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P0.05);知晓组生熟砧板分开者占61.5%(32/52),高于不知晓组的9.3%(23/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3,P0.001)。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感染率之间呈负相关,知晓组弓形虫感染率5.8%(3/52),低于不知晓组的18.5%(46/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5)。结论常州市特殊人群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其卫生防护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0.
传染科门诊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人群。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传染科门诊护理人员应接受更多职业防护的教育,对各种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将危害降低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