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防止疾病进展和HCC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而目前大量研究发现,在进展至肝硬化之前出现表面抗原(HBsAg)转阴,则发生肝硬化和HCC的风险将大大减低,生存率将会得到明显改善[1-2]。该文将阐述慢性HBV感染者表面抗原转阴过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60例2013年9月—2020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门诊就诊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比较患者基线和随访终点各指标的差异,统计随访结束时患者HBV DNA、HBsAg自然转阴以及肝炎活动、肝硬化和肝癌的累计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00~72.00月,其中3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行肝组织活检,18例(58.1%)患者肝脏伴有轻度损伤,13例(41.9%)患者肝脏存在中度损伤。患者的HBsAg、HBeAb、HBcAb、ALT和ALB水平随访前和随访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BV DNA、AST和LS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束时6例患者检测不到HBV DNA;4例患者出现HBsAg自然阴转;2例患者出现肝炎活动;2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例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 结论 约30.0%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此类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应积极行肝组织活检评估肝脏损伤程度;临床医生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毒学、影像学和人口学特征直接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
4.
任婷婷  徐光华  李春霞 《肝脏》2014,19(1):71-73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程度差异很大。据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HCC。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2]。非活动性HBV携带状态是免疫控制的结果,临床多无症状,易被忽视,正确认识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自然转归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延安地区不同HBV基因型临床特征及其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用PCR鉴定延安地区1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并对患者应用干扰素α-2b抗病毒治疗12个月,随访12个月,对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 延安地区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最常见;B基因型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且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也明显低于C基因型;B基因型与B+C基因型、B基因型与D基因型、C基因型与D基因型、D基因型与B+C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基因型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率、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而无应答率低于C基因型;B+C基因型的干扰素应答率低于B、C基因型.结论 延安地区B、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B基因型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B+C基因型的干扰素应答率低于B、C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HBV携带者YMDD自然变异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103例,分别在开始、1年、2年时观察血清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YMDD变异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开始检测的103例慢性HBV携带者中,YMDD阳性27例,观察2年后4例转为非活动性H...  相似文献   
7.
PHYIN蛋白家族又称HIN-200蛋白家族(The inter-feron(IFN)-inducible p200-protein),迄今已经鉴定出人的4种该家族成员,IFI16、MNDA、AIM2和IFIX蛋白;小鼠中发现5种,p202、p203、p204、p205和p210蛋白。人AIM2与小鼠p210相对应。该家族所有蛋白质C端都有一段HIN-200结构域;另外,在N端(除了p202a和p202b蛋白质)还有一个蛋白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域:pyrin domain(PYD)。HIN-200结构域含有2个连续的结合dsDNA的低聚糖/寡核苷酸折叠区(OB)。该类蛋白质通过PYD结构域和ASC(接头蛋白)相互作用。当感知到胞质dsDNA后,p210(Aim2)、p204和AIM2蛋白就募集ASC形成炎症复合体(inflamma-some)进而激活caspase-1,促进一些炎症性细胞因子(如IL-1β和IL-18)的成熟和分泌。而IFI16蛋白不仅能够感受胞质dsDNA也能够感受细胞核内dsDNA。IFI16蛋白含有核定位信号肽,早期研究证实:IFI16蛋白存在于细胞核或者核仁内。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IFI16蛋白既可以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可以存在于细胞核内,而具体存在于胞质还是核内取决于细胞的类型。IFI16蛋白能够感受胞质和核内dsDNA能够发起不同的天然免疫应答。诱导产生干扰素-β(IFN-β)与炎症性细胞因子(如:IL-1β和IL-18)。本文对PHYIN家族中AIM2和IFI16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HB患者血清病毒学标志物及肝组织、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HBVcccDNA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20例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肝组织及血清HBV DNA定量的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HBsAg、HBeAg、HBcAb等血清学标志物的测定,分析肝组织HBVcccDNA与肝组织HBV DNA、血清HBV DNA、HBsAg及HBeAg定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所有患者肝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BVcccDNA,含量在7.63×10~4拷贝数/mg~9.46×10~8拷贝数/mg(对数值:7.55±1.08)之间;肝组织HBVcccDNA与肝组织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9,P0.01),与血清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40,P0.01);肝组织HBVcccDNA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676,P0.01),与血清HBsAg无相关性(r=0.195,P0.05),与HBcAb呈显著负相关(r=-0.624,P0.01)。结论 CHB患者肝组织内HBVcccDNA呈稳定的中等水平复制;血清HBsAg定量尚不能作为反映肝组织中HBVcccDNA水平的指标,结合肝组织HBV DNA、血清HBV DNA等定量检测可以更全面反映HBV复制水平及患者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相关性HCC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HBV相关性HCC患者50例资料,检测患者血清HBV M定量、HBV DNA定量、肝纤维化指标、AFP、肝功能指标。用彩色超声、64层螺旋CT、1.5T核磁共振检查患者肝脏影像学情况。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HBV相关性HCC好发于40~60岁男性,72%的患者有乙肝家族史,74%的患者AFP升高,92%的患者肿块发生在肝右叶。HBsAg、HBeAb、HBcAb大于ULN是HBV相关性HCC主要的HBV M模式(80%),这种模式的患者多伴HBV DNA复制(χ2=38.093,P〈0.001),且HBeAb定量与HBV DNA定量呈正相关(r=0.374,P=0.018)。结论 HBV相关性HCC多发于40~60岁男性,多伴乙肝家族史,且并非所有患者都伴AFP升高,在监测中要高度重视HBsAg、HBeAb、HBcAb大于ULN且有HBVDNA复制的患者,特别注意肝右叶的表现,必要时可缩短其监测周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延安地区不同HBV基因型临床特征及其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用PCR的方法鉴定延安地区1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并对患者应用α-2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12个月,随访12个月,对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在延安地区1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C基因型98例、15例为B基因型,可见延安地区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最常见的基因型;(2)B、C、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66.7%、82.7%、54.5%,可见B基因型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且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也明显低于C基因型;(3)B基因型与B+C基因型、B基因型与D基因型、C基因型与D基因型、D基因型与B+C基因型在HBeAg阳性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4)B基因型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率、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而无应答率低于C基因型;(5)B+C基因型的干扰素应答率低于B、C基因型。结论延安地区B、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B基因型对干扰素的完全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B+C基因型的干扰素应答率低于B、C基因,提示HBV基因型对优化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