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彭智浩 《新中医》2015,47(11):103-104
目的:观察托里解毒散加减治疗慢性骨髓炎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88.00%,对照组6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实验组13.63%,对照组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里解毒散加减治疗慢性骨髓炎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20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患者,观察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结果、治疗转归,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ESR、 CRP、体温明显下降(P <0.05);2例病例未能保留住重建韧带,2例出现术后关节僵硬,其余16例Lysholm评分为(93.2±2.4)分,膝关节活动度120°~135°,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阴性。结论及时发现并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以及积极的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置管引流冲洗,对于大多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主要影响股骨内侧髁,是膝关节单髁置换的良好适应证,但对于单髁置换后的治疗效果仍有争议。目的:探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随访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关节科诊断为膝关节内侧间室自发性骨坏死并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64例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骨坏死部位、Koshino分期和坏死体积等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膝关节最大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术前和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术前和随访时均通过双下肢全长X射线片评估下肢力线情况,同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①62例患者为股骨内髁骨坏死,2例患者胫骨内侧平台骨坏死;Koshino分期Ⅲ期40例,Ⅳ期24例;病变体积5.62-32.52cm^3,小体积坏死45例,中体积坏死14例,大体积坏死5例;②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0-72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聚乙烯衬垫脱位,再次手术使用加厚垫片后功能良好;2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假体松动,翻修成全膝关节置换;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脑血管意外、创伤后精神障碍等并发症发生;③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髋膝踝角、胫股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下肢力线得到纠正;⑤提示采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具有创伤小、骨量保留多、术后恢复快、下肢力线改善明显、术后关节功能良好的优点,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5~2014-05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4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经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椎弓根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固定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CODI)、骨折愈合情况及椎体高度压缩率。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椎体高度压缩率、VAS及C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率(82.60%)明显高于对照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为9.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能有效降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体不愈合率,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手术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09~2018.09期间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的病例,筛选出内固定失效且病历资料完整的24例;观察其术前、术后及内固定失效复诊X线片,分析其术前外侧壁是否骨折,术后股骨粗隆内侧皮质的复位质量、正侧位X线片上螺旋刀所在区域并测量其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等指标。 结果 失效的24例病例,术前外侧壁骨折13例(54%),外侧壁有骨折倾向5例,外侧壁无骨折6例;内侧皮质复位阴性支撑16例(67%)、阳性支撑6例、中性支撑2例;TAD>25 mm 16例(67%),10~25 mm 6例,<10 mm 2例;X线正位片螺钉位于偏上19例(79%),中偏下3例,偏下2例;侧位片螺钉位于偏前17例(71%),偏后5例,中间2例。 结论 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如存在术前外侧壁骨折或骨折倾向、内侧皮质复位欠佳、TAD过大以及螺旋刀片位置不良等因素,均会增加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手术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09~2018.09期间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的病例,筛选出内固定失效且病历资料完整的24例;观察其术前、术后及内固定失效复诊X线片,分析其术前外侧壁是否骨折,术后股骨粗隆内侧皮质的复位质量、正侧位X线片上螺旋刀所在区域并测量其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等指标。 结果 失效的24例病例,术前外侧壁骨折13例(54%),外侧壁有骨折倾向5例,外侧壁无骨折6例;内侧皮质复位阴性支撑16例(67%)、阳性支撑6例、中性支撑2例;TAD>25 mm 16例(67%),10~25 mm 6例,<10 mm 2例;X线正位片螺钉位于偏上19例(79%),中偏下3例,偏下2例;侧位片螺钉位于偏前17例(71%),偏后5例,中间2例。 结论 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如存在术前外侧壁骨折或骨折倾向、内侧皮质复位欠佳、TAD过大以及螺旋刀片位置不良等因素,均会增加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手术疗效和假体再植入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15例(15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植入自制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3~6月后二期手术,再次清创,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9例植入骨水泥型,6例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随访9~46个月(平均25个月)。结果 15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和脱位等。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0.3分(22~55分),一期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54.0分(45~65分)。二期翻修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8.2分(68~94分)。结论二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能有效控制感染,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一期手术后间隔3~6月再二期手术为恰当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V-Y推进结合踇长屈肌腱转位修复Kuwad Ⅲ型慢性跟腱损伤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6例慢性跟腱断裂患者,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18~65岁,平均34.6岁,术中跟腱清创后腱缺损为3~5 cm。采用有限切开V-Y推进结合踇长屈肌腱转位进行治疗,记录损伤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定标准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12~26个月(平均16.4个月)门诊随访,5例失访。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MRI示跟腱愈合时间平均为12周,挤压螺钉骨化时间平均为18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由术前平均(52.6±15.4)分上升至(96.8±2.5)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由术前平均(5.71±1.56)分降低至(1.24±0.44)分;依据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从术前(68.56±7.43)分提高到术后(92.58±5.1)分。以上项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Y推进结合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慢性跟腱损伤较适合断端缺损在3~5 cm间的患者,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0.
邹勇根  冯宗权  邢基斯  彭智浩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8):1179-1180,1183
目的分析止血带对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17例在我院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2例,在安装假体、骨水泥固化后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缝合切口;对照组105例,在缝合切口,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和术后失血、总失血量以及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止血带时间为(78.7±11.3)分钟,术中失血(110.5±51.6)ml,术后失血(220.6±135.0)ml,总失血量(329.8±180.2)ml,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18例;对照组患者止血带时间为(85.6±10.5)分钟,术中失血(90.2±58.6)ml,术后失血(382.7±156.3)ml,总失血量(480.3±191.5)ml,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32例。两组比较实验组总失血量和DVT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结论 TKA术中在安装假体、骨水泥固化后再释放止血带,创面止血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DVT的发生率却未增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