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公让教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内有痰瘀阻滞脉络,外邪与痰浊瘀血互为影响,使筋骨、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疼痛、肌肉酸胀、筋脉挛急。治疗时注重"通"、"补"二字,始终贯穿益肾活血通络的原则。崔老总结近50年临床经验,自拟祛痹通络方,辨证加减用于此病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崔公让教授自拟方祛痹痛风饮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急性期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症状缓解,治疗2周后给予非布司他治疗3个月,治疗组给予祛痹痛风饮加减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7 d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血尿酸(blood uric acid,BUA)、尿尿酸(urine uric acid,UUA)水平、治疗前后双源CT双能量尿酸盐结晶沉积计数以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均在3 d后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BUA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后UUA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UUA较治疗前先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并成稳定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半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双源CT双能量尿酸盐结晶计数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 67%,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 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崔公让教授自拟祛痹痛风饮加减可减少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尿酸盐结晶生成,升高BUA和UUA,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
尿酸盐结晶是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而尿酸盐沉积部位规律目前尚无定论.通过对痛风患者进行手足双源CT扫描尿酸盐结晶沉积分析,结合查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认为手足部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与手足部着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痛风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中医症状及临床指标间存在的关联性,探究加味四妙散治疗慢性痛风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痹阻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同时设健康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非布司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味四妙散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中医症状积分、生化学指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β、TNF-α和IL-6水平,分析IL-1β、IL-6、TNF-α与中医证候积分及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相比,慢性痛风患者IL-1β、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 <0.01);慢性痛风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大便黏滞及舌象与IL-1β、TNF-α和IL-6呈正相关,关节压痛、关节发热及身体倦怠与IL-1β、TNF-α呈正相关;黏腻、口苦及小便与TNF-α呈正相关,脉象与IL-1β呈正相关,IL-1β与FPG、TC、ESR、VAS评分呈正相关,TNF-α与BMI、UA、HDL...  相似文献   
5.
崔炎  李玉凤  安俊彩 《河南中医》2009,29(12):1166-1167
崔教授认为,面瘫的治疗宜分期辨治,按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分为两期。急性期为面神经麻痹初期早期,起病在1-2周内,治宜祛风散寒,滋阴养血。除用穴位注射治疗外,内服药用大秦艽汤加减。恢复期为起病后2周末至2年,治宜祛风化痰止痉。除用穴位注射治疗外,内服药用牵正散加减。总之,治疗面瘫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早调治,这对于面瘫的恢复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崔公让教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急性期血栓性浅静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萍  崔炎  刘辉 《中医研究》2009,22(6):57-58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静脉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灼热等症状,常可摸到硬结节或硬性索状物,有明显的压痛,可伴有患肢肿胀、全身发热等全身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赤脉”、“青蛇毒”、“黄鳅痈”等疾病范畴。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治疗局部炎症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血尿酸及尿酸盐结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尿酸值、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计数;根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和正常血尿酸组,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与血尿酸水平、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计数均无相关性(P>0.05);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计数与病程、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男性组血尿酸值(405.18±132.21)μmol/L,尿酸盐沉积部位(37.45±17.14)个,女性组血尿酸值(288.50±57.21)μmol/L,尿酸盐沉积部位(23.19±12.80)个,均存在差异(P<0.05);高血尿酸组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34.64±18.19)个,正常组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31.44±16.62)个,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是以尿酸盐结晶存在为基础,其发作期血尿酸值不一定高,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计数与血尿酸呈正相关,但两者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崔公让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并发症之一,可因深静脉血栓形成而继发,也可因肢体深、浅静脉瓣膜功能不能全而原发,多发于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者。由于下肢慢性溃疡,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劳动能力,所以下肢静脉溃疡备受医患多方关注,本次  相似文献   
9.
崔公让教授认为糖尿病坏疽早期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坏疽发生的病机则为阴愈虚,燥愈热,耗气损阳,终致阴阳俱虚,湿热血瘀.治疗时应注重整体,突出局部,做到标本兼治.在整体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针对缺血和感染两大主要病因,采用适当的中西医结合外治措施,可及时地缓解疼痛、减少感染,有效防止坏死面积扩大.同时强调治疗时要循序渐进,把握时机,切勿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研究崔公让教授治疗脱疽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崔公让门诊治疗脱疽有效的医案179 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运用该软件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崔公让诊治脱疽的179 个医案,得到处方共179 首,用药101 味,使用频次位居前10 的高频药物为当归、甘草、丹参、鸡血藤、穿山甲、玄参、金银花、薏苡仁、陈皮、白术。分析显示,药物多为甘温之品,归经以心、脾经为主;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前3 位为甘草-当归、丹参-当归、鸡血藤-当归;关联度较高的药对前3 组为白芥子-麻黄、白术-牡丹皮、玄参-白芍;通过聚类算法获得核心组合22 个、新处方4 个。结论:崔公让治疗脱疽以病在血、调之络为主要治则,注重病理因素瘀,结合患者合并症状、证型,施以活血化瘀、温阳散寒、补气养血、滋阴清热、燥湿行气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