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尹鑫 《新中医》2021,53(21):162-166
目的:观察培元抗癌汤治疗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 例行大肠癌根治术后接受化疗的患者,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 例。对照组采取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4) 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培元抗癌汤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65.00%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VEGF、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 (CA199) 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EGF、CEA、CA199 水平均较低(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升高(P<0.05),CD8+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降低(P<0.05),CD8+水平升高(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42.50%(P<0.05)。结论:针对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给予培元抗癌汤治疗疗效显著,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再生,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前双语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为研究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对第四军医大学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阅读文献有很大帮助,但还应从双语教学人员安排、教师双语能力培训、授课技巧、学生英语能力运用等方面着手,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努力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扶正中药制剂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黄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7 d,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APACHEⅡ评分以及外周静脉血IL-6、IL-10、CRP、PCT等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虚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IL-6和CRP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扶正法能提高脓毒症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可调节IL-6和CRP水平,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括约肌间入路内口挂线加脓腔对口引流术在马蹄形肛周脓肿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4-1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九病区24例行括约肌间入路内口挂线加脓腔对口引流术的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临床痊愈及随访后是否复发、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恢复工作时间、平均住院费用、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为评价指标.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38.42岁±9.59岁,平均随访10.08 mo±3.32 mo,17例(70.83%)痊愈,7例(29.17%)形成肛瘘.7例成瘘患者中,2例经结核效应T细胞斑点检测确诊为结核病,转外院行抗结核治疗,随访9 mo,1例痊愈,1例好转;其余5例经二期手术后4例痊愈,1例未愈.结论:括约肌间入路内口挂线加脓腔对口引流术具有安全性好、损伤小、恢复时间短、手术相关费用低、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可较好地应用于马蹄形肛周脓肿.  相似文献   
6.
左归丸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左归丸水提液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传代扩增,采用倒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面抗原鉴定其表面标志。将BMSCs分为对照组及不同浓度左归丸干预组,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左归丸水提液干预后BMSCs增殖的情况。结果: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取的BMSCs形态以长梭形为主,呈集落样生长。体外培养的BMSCs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显示CD44,CD29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MT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相当于生药质量浓度2.5~4 g·L-1的左归丸水提液干预24 h后,干预组吸光度均明显增高(P<0.01),而与其他浓度相比1 g·L-1时左归丸水提液促进BMSCs增殖的作用最强。结论:所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细胞表型表达和细胞形态上具备BMSC特征。左归丸水提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提高BMSCs的体外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PG)和全胃切除术(TG)的预后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确诊为胃癌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胃上部癌接受胃癌根治术的363例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G组(178例)和PG组(185例)。结果与PG组相比, TG组患者的肿瘤直径>4 cm、大体类型为BorrmannⅢ型、术后病理分期为Ⅲ期的比例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87P=0.002;χ2=24.897, P=0.001;χ2=6.257, P=0.044)。PG组和TG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3%(95%CI:45.1%~50.5%)和60.6%(95%CI:41.3%~47.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发现两组间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经化疗亚组分析发现, TG组与PG组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9)。结论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PG与TG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对于不同肿瘤浸润模式胃癌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 分析不同肿瘤浸润模式的免疫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 COX回归分析评估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最后绘制列线图。结果浸润模式c的外周血CD4和CD19的中位细胞数为750(94~2 504)个/μl和186(17~820)个/μl, 浸润模式a的外周血CD4和CD19的中位细胞数为802(203~2 071)个/μl和213(5~948)个/μl, 浸润模式c的外周血CD4和CD19细胞数量低于浸润模式a,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4:Z=-3.061, P=0.002;CD19:Z=-2.016, P=0.044)。CD19淋巴细胞(P=0.023)是与浸润模式a、CD8淋巴细胞(P=0.027)是与浸润模式b、CD4淋巴细胞(P=0.026)是与浸润模式c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以构建列线图评估患者的预后。结论不同浸润模式类型胃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存在差异, 可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时三种等效剂量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芬太尼、哌替定 )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腹部或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成年患者 90例 ,术后用硬膜外自控药镇痛泵治疗。按镇痛药将患者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30例 ,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用药配制 ,Ⅰ组 :0 .12 5 %布比卡因 80ml+芬太尼 0 .1mg ,Ⅱ组 :0 .12 5 %布比卡因 80ml+吗啡 10mg ,Ⅲ组 :0 12 5 %布比卡因 80ml+哌替啶 10 0mg ,患者感到手术创口疼痛时自行揿压PCEA泵的自控按钮 ,每次向硬膜外腔注入镇痛药液最大限量 2ml,锁定时间 2 0min。结果 显示 48h镇痛药液累积用量Ⅰ组、Ⅲ组是Ⅱ组的 3倍 ,Ⅱ组镇痛效果达优者比Ⅲ组多。镇痛治疗期间三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脉率和呼吸频率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都保持在 95 %以上 ,Ⅱ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其它两组 ,只有Ⅱ组出现皮肤搔痒 ;Ⅰ、Ⅱ、Ⅲ组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 40 % ,5 0 6 % ,40 3%。结论 用低浓度布比卡因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液行PCEA ,能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对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 ,吗啡镇痛复合液镇痛效果最好 ,用量最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化瘀解毒法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脓毒症休克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化瘀解毒组35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按照2012年指南进行进行常规治疗;化瘀解毒组在指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者C-反应蛋白(CPR)、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对Pi CCO监测的患者,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记录2组患者凝血功能,患者28天生存率。结果:治疗第5天,化瘀解毒组SOFA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化瘀解毒组CRP水平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呈上升趋势,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后,化瘀解毒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下降,对照组APTT升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解毒组28天生存率85.7%,高于对照组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4 h、12 h、24 h、48 h、72 h和5天时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2组PCT、LAC水平、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病情需要,1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采用Pi CCO监测,其中化瘀解毒组10例,对照组5例。化瘀解毒组与对照组相比较,2组在治疗前、24 h、48 h外周循环阻力(SVR)、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解毒法能够提高患者的28天生存率,在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方面有一定意义,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