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穴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穴位的主治特点以及与中药的根本区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澄清了有关穴位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2.
"道"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范畴,《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了"道"的概念。虽然《内经》中的"道"都不带有世界本原的意义,但在阐述阴阳之道和其它各种具体规律时,显露的却是道家哲学的思维观念和方式。《内经》引用道家的"道"范畴来规范说明医学的规律、道理、理论和方法,清楚表明了道家哲学和中医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穴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穴位的起源、确立及命名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澄清了有关穴位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五行生克理论和五脏整体观的角度阐释了《难经·七十五难》经文的实际内涵,认为此难通篇虽未提及"脾"字,但叙述的却是脾土虚的病机和治法,因"东方实"、"西方虚"而致土虚,用"泻南方"、"补北方"而治土虚。篇末"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一句,清楚表明了该难以"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作问的意义,是正确理解经文要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毒药"和"甘药"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药物分类概念,反映了药物应用发展的早期面貌。性味有偏、作用峻猛、能够祛邪除病、对人体有刺激或毒副作用的药物称作"毒药",而性味甘美、作用平和、功在补虚、对人体没有刺激及毒副作用的药物则称作"甘药",这种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知方式无疑与秦汉时期盛行的籍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道家神仙之术有关。《内经》中"毒药"、"甘药"的药物分类方式在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确体现了早期中药理论和道家养生理论相互吸收、相互为用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难经》中对井、荥、输、经、合五输功能主治的有关论述,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不仅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更是指经脉循行中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部位。《黄帝内经》、《难经》中论述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实际上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密切相关。后世医家片面地只把井、荥、输、经、合五输理解为特定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忽略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结果导致了对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主治作用的曲解。  相似文献   
7.
冲脉循行考     
以《黄帝内经》、《难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冲脉的循行路线。认为对腹部脉动的直观体察是古人认识冲脉循行的主要依据,而冲脉循行线路的纷杂歧异,实际上反映了经脉学说开始形成时的早期面貌。  相似文献   
8.
李磊  尤传香 《中医药通报》2012,2(6):47-48, 66
本文分析了穴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穴位的大小了深入的探讨,澄清了有关穴位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穴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穴位的数目演变、定位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澄清了有关穴位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手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针刺补泻手法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数千年来,针刺补泻手法愈演愈繁、纷争不休。追踪针刺补泻手法理论的形成过程,溯本求源,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涵,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