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近年来中医药辨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目前中医临床根据艾滋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主要分为气血双亏、热毒郁结、气阴两伤、瘀血内阻4型;临床上使用次数较多且临床效果较明显的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复方制剂有益艾康胶囊、五味灵芪胶囊、唐草片、复方三黄散、艾宁颗粒等;甘草、黄芪、黄芩、金银花、丹参、柴胡、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等8味中药皆已经被证实具有高效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活性的作用;清热解毒中药中的紫花地丁、穿心莲、牛蒡子、紫草、金银花、苦参、夏枯草、贯仲、狗脊、黄连、淫羊藿、蟛蜞菊已经被证明具有抑制HIV病毒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艾滋病病证结合模式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前期探索、初步构架、完善成熟等环节,在这一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完全套用西医标准导致中医特色及优势弱化流失;中医特色性疗效指标的设立不够科学规范;专家组中医化,不能充分捕捉到中西医的共性认识;研究方法受中医思维影响,缺乏科学性严谨性。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对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善、规范并凸显中医特色及优势的艾滋病病证结合模式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西医并未有确切有效的根治疗法与措施,中医药治疗HIV/AIDS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艾滋病人无症状期的防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缺乏多中心、大数据的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及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的基础研究。近年来,随着世界大范围内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以及各种临床研究的兴起,中医药治疗AIDS的临床实验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医药防治HIV/AIDS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复方制剂的研究,也随之增加。表明中医药治疗AIDS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清肺培元微丸对艾滋病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者主要症状的影响。方法:141例艾滋病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9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西医治疗加用清肺培元微丸。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主要症状的变化。结果:第28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的改善疗效更优(P〈0.05);各时期的咳痰程度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第7天时治疗组在降低体温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肺培元微丸可以改善艾滋病肺部感染患者咳嗽、喘息、胸闷、咳痰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 266例HIV/AIDS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分布规律,为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对2004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筛选的1 266例HIV/AIDS患者资料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 1 266例患者中男性占48.3%,女性占51.7%,男女比例为0.93∶1;31~40岁青壮年最多,占45.9%;感染途径多为血液传播,占87.7%;症状以乏力为主;舌象以淡白舌、白苔为最多见;脉象中细脉最多见。结论 HIV/AIDS患者以血液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HIV/AIDS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均为一派虚象,气虚为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低下肺部感染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了解免疫低下肺部感染发病的病因病机,为免疫低下肺部感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析各种建立免疫低下肺部感染动物模型的方法,总结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标准以及中医药对免疫低下肺部感染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结果:肺部感染者常在免疫力低下或有基础性疾病的情况下发病,然而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结论:建立免疫低下肺部感染动物模型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转归,指导中医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梳理"十一五"课题195例研究样本临床大数据,统计分析2000~2017年中医干预艾滋病毒/艾滋病文献中"艾滋病病因病机"、"临床证候"和"临床体质症状"信息熵,探寻影响中医干预HIV/AIDS主熵变量及相关性,有效减少HIV感染向AIDS病发的转化不确定性,延长HIV感染者带毒生存时间。方法对"十一五"课题中医干预试验组195例研究样本临床熵变量进行研究,采用降维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消除干扰因素,确定影响中医药干预HIV/AIDS的主熵变量。结果①主要病因病机为正虚、毒邪、湿温痰湿和伏邪;②HIV以脾肺证型居多,AIDS以脾肾心型居多;③主要体质症状为咳嗽、气短乏力、发热畏寒、头胸腹疼痛、腹泻、皮肤病变(瘙痒)、出汗异常、消瘦、脱发、口味异常等;④HIV/AIDS主熵变量X_5(L淋巴细胞)、X_6(血小板PLT)、X_(10)(CD4+计数)、X_(17).(带毒生存时间Y年)、X_(18)(PRO量表)、X_(23)(身体质量指数BMI);⑤X_6血小板PLT和X_(17)(带毒生存时间Y年)与X_(23)(身体质量指数BMI)正相关,说明HIV/AIDS为消耗性疾病。结论①HIV组对AIDS组有熵变量贡献,说明HIV转化为AIDS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②中医药干预HIV/AIDS具有"既病防变"和带毒生存的作用;③正气损伤与邪气入侵是艾滋病发展变化的本质,正邪交争的动态变化凸现艾滋病变证丛生;④从研究结果来看,HIV向AIDS转变与体质质量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未来在深化中医药干预HIV/AIDS过程中,医者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体质质量相关指标(肺活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睡眠时间扥)对HIV/AIDS熵积和熵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