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复杂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结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与结果 3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4例)、眼动脉段(3例)、脉络膜前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2例)和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颈宽/体宽平均为0.80±0.21(0.53~1.33)、体宽/高度为1.12±0.37(0.55~2.12)和高度/颈宽为1.26±0.41(0.65~2.96);瘤颈直径≥4mm者7例、颈宽≥高度者9例、颈宽≥体宽者8例;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9例,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发出者13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施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并且获得成功,其中动脉瘤致密填塞19例、瘤颈残留14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弹簧圈襻突出于瘤颈之外,但均不影响血流。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3例、0~1分者30例;仅1例患者术后1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瘤颈微弹簧圈少许压缩,且动脉瘤瘤颈呈"狗耳朵"样再通显影。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垂体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血液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体检者血浆中皮质醇(COR)、促黄体生成素(LH)、生长激素(GRH)、促卵泡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泌乳素(PRL)水平。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男性和女性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OR、LH、GRH、FSH和PRL水平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TS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以Hunt和Hess评级系统进行评级,Ⅲ~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前COR、LH、FSH和PRL水平与0~Ⅱ级患者相比升高,GRH水平下降(P均〈0.05),TS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伴随垂体激素分泌异常状态,检测其体内的COR、LH、GRH、FSH和PRL水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4岁。20d前因颈部不适曾在外院行推拿治疗,随后四肢瘫痪,经保守治疗病情改善,后因再次推拿四肢瘫痪3d,于2002年12月28日入我院治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强化MRI示,C2~6硬膜外占位病变,呈等T1、长T2信号(图1)。体格检查:神清语利,心律齐,双瞳孔等大、等圆,左∶右=2∶2mm,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下,双侧病理征阳性,深浅感觉尚存。呼吸困难,其余生命体征尚平稳。拟诊为脊髓压迫症(考虑硬膜外血肿)。遂即刻施行椎板减压及肿瘤切除术。手术中可见肿瘤呈灰白色,质较韧,血供不丰富,肉眼下全切除。探查硬膜下及周边未见肿瘤侵袭,逐层…  相似文献   
4.
王冠  曹德晨  孙宏声  董琨  王增  李耀华 《新中医》2015,47(10):32-3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患者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3例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予亚低温及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治疗后颅内压(ICP)、脑脊液(CSF)生化指标变化及统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治疗第5、6、7天,治疗组ICP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5、7天,治疗组S-100B蛋白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第5、7天,治疗组CK值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第14、28天,治疗组GSC评分高于对照组。随访3月,治疗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具有急性期神经保护,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重要结构复合物,对维持染色体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长度的调控非常复杂.端粒长度的维持,一方面依赖端粒酶,另一方面则依赖端粒结合蛋白.端粒保护蛋白(POT1)为端粒单链结合蛋白,近年来对hPOT1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表明,其与端粒长度的维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手术中暂时阻断载瘤动脉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阻断方法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2只蒙古沙土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8只)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实验组)。根据术中动脉阻断时间及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实验组动物再分为8个亚组,每组8只,共64只。手术后收集脑组织间液,应用微透析仪分析其中葡萄糖、乳酸、丙酮酸、甘油水平以及乳酸/丙酮酸比值的变化,并依照Longa等的5分评分方法评定沙土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以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组织间液中生化物质水平,以及各种不同阻断方式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沙土鼠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乳酸、甘油水平及乳酸/丙酮酸比值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各亚组间比较,葡萄糖、乳酸、甘油水平及乳酸/丙酮酸比值的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丙酮酸水平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后72h,对各组沙土鼠的自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显示,假手术组、实验组第8、4亚组鼠神经功能受损较轻,实验组第1、2、3亚组受损较重。结论在灌注时间充足时,分次阻断载瘤动脉比一次长时间阻断对神经功能的损伤轻;在灌注时间不足时,分次阻断载瘤动脉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一次长时间阻断相比无明显差异。故而在动脉瘤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7.
腺苷对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能量代谢的影响国内未见报道.Bentzer等[1]对液压致伤大鼠伤侧和对侧脑组织伤后24~48 h能量代谢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致伤对侧脑组织在伤后24~48 h无明显能量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后 ,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 ,易发生脑缺血。外伤后缺血缺氧是造成继发脑损害的重要原因。脑微循环障碍是外伤后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1 体循环对脑血流的影响颅脑损伤影响全身循环系统 ,在没有伴随失血性休克的情况下 ,其全身血液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高血流量 ,低输出量 ,或二者兼而有之 ,在伴有失血性休克时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血流现象。Schmoker等[1 ] 证实 ,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时脑血流代谢出现明显的持续性脑氧传递、脑氧代谢率、脑血流、脑灌注压降低 ,引起颅内压、脑含水量在进行液体抗休克治疗后继发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