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现中医诊疗特点的人体功能检测系统理论研究表明,机体单位时间内从外界摄取并消化吸收的供能物质量、单位时间内为维持五脏功能消耗的能量和单位时间体内存储供能物质的耗散量3个指标能全面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改变.基于这一理论,通过中医症状分类的重新认识以及中医症状的生命特征、中医症状单元、中医症状的属性等几方面的研究数据,可以实现中医症状信息的仪器检测,而这一人体功能检测将会实现中医诊法的延伸,补充中医症状的内容,并有望成为中医疗效评价的定量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3.
从研究中医证候的发生规律入手,发现了中医证候内蕴的拓扑结构,形成了挖掘中医证候结构的拓扑学方法。这一方法学的优势体现在,可以实现中医证候信息完整保留基础上的分析运算,使证候结构拓扑分析结果的自然性与病机演变规律相吻合。运用拓扑学的方法,可以破解出中医证候的复杂结构,阐释中医证候判定标准的科学内涵,建立中医证候的判定诊断标准,形成"四特征五阶段"新辨证方法,并为探索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可以阐释中医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规律,建立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可视化系统,形成辨证论治水平的评价体系;可以还原中医诊疗原型的基本结构,阐释中医诊疗原型系统,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随着中医证候复杂结构的破解和释译,找到了中医证候理论的数学科学基础,使中医证候理论与现代科学有了对话与交流的结合点,有希望开启中医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古代文献认为,中医胃的功能是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实现"化"的功能;脾将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至全身各处,实现"运"的功能。脾主运、胃主化更符合古人对于脾胃功能的认识,厘清脾和胃的生理功能,对于完善中医的藏象理论及指导临床实践,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贺大强  孙喜灵 《光明中医》2013,(11):2453-2455
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中医复杂症候群.本文从当前国家辨证标准、宏观流行病学统计、宏观结构方程式模型、因子分析法及微观胃黏膜胃镜相、基因表达、血液流变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症候群的研究近况,并对其中的不足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本文也阐述了"四态五阶段"辨证理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复杂症候群研究中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命题在《伤寒论》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从《伤寒论》的病证症状构成统计,到方药性能对比及临证方剂应用分析,表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体系充分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立论。认为《伤寒论》对临床病证客观规律反映之真实、组方之严谨、用药之精确,是中医学界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用药引直的无效医疗问题,成了临床医生日益关注的焦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法则是西药中药化。文中以医学微观辩证与宏观辩证相统一的理论为基础,以西药中药化的观点为指导,对中风病的静和药进行了初步规范。临床实践表明,这一规范是避开药物“0区”的简单、可靠而合理的方法,西药中药化是中医结合临床上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奇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科学的演进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东西方两门相关学科间的融合,还有各学科相互间的渗透。在这融合、渗透的历史中,中医学始终保持着稳定性,从分析其内在的数学机制得出结论:中医学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奇点”,中医学所规范的人体结构可能存在于更深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4种方法制取炙甘草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为临床对炙甘草汤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炙甘草汤方用水煎剂、水清酒煎剂、CO2超临界萃取颗粒和CO2超临界萃取合水清酒浓缩颗粒4种制取方法的制剂,通过临床病例观察不同方法制剂的疗效。结果:速效止痛疗效水合清酒组有效率为69.77%,CO2合水清酒组有效率为88.37%,与其余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且CO2合水清酒组与水清酒组的差异显著(P<0.01)。心绞痛症状疗效水合清酒有效率为88.37%,CO2合水清酒组有效率为97.67%,与其余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且CO2合水清酒组与水清酒组的差异显著(P<0.01)。结论:临床应用炙甘草汤方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心绞痛,宜选用CO2超临界萃取合水清酒浓缩颗粒或水合清酒煎剂2种制取方法的剂型。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的演进过程,产生并发展了数学;同时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数学基础。中医理论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自然应该有其数学科学基础,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其理论体系数学内涵的挖掘与应用。对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证候理论的数学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候复杂结构呈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彰显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这为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释提供了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