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栀子果实含有挥发油类成分,不同炮制品的栀子挥发油种类和比例相差甚远.该实验以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等4个炮制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结果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中的挥发油质量分数分别为1.2,1.0,0.9,0.7 μL·g-1.以GC-MS技术鉴定并比较了4类栀子饮片挥发性成分差异,共124种挥发油成分被鉴定,其中生栀子中鉴定53种,炒栀子54种,焦栀子32种,栀子炭43种;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其分别占各栀子饮片挥发油总量的93.85%,92.01%,91.59%,90.81%.该文用GC-MS分析栀子不同炮制品种中挥发油成分组成及其含量变化,为阐释栀子饮片炮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两色金鸡菊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损伤及肾脏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以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两色金鸡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4周。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纤维物质沉积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早期肾损伤各指标的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组织RhoA、p-MYPT、Nox4、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纤维物质沉积、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α1-MG)、β2-巨球蛋白(β2-MG)水平显著升高,RhoA、p-MYPT、Nox4、α-SM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色金鸡菊高、中、低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地改善大鼠肾脏纤维物质的沉积,抑制尿液微量白蛋白、α1-MG、β2-MG表达水平,肾组织RhoA、p-MYPT、Nox4、α-SM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提取物可能通过RhoA/ROCK/Nox4信号通路抑制模型大鼠肾组织α-SMA的表达、肾脏纤维物质沉积,进而减轻模型大鼠早期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3.
中药饮片位居中药产业链的核心,它直接影响中成药和临床配方饮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研究中药饮片炮制前后体内有效成分的变化,进而阐明中药饮片药效物质及其饮片炮制原理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炮制发展的重中之重。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中药饮片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炮制过程中体外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并不能深入揭示中药饮片功效变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因此研究中药饮片药效物质在体内的变化过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该文简述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饮片药效物质体外研究现状,并对中药饮片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方法如血清化学、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讨论分析,指出了中药饮片效应物质在体内过程分析研究的进展与相关问题,为深入阐释中药饮片炮制机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个体基因的差异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影响.2009-08/201001,世界上4个独立的全基因关联研究发现白介素28B的基因型与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相关联.同时证实,rs8099917和rs12979860的单核苷酸多肽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联系最为密切.本综述旨在阐述白介素28B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治疗效果、丙型肝炎病毒自发清除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部分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以白介素28B基因型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时代将会来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对心脏骤停并复苏后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窒息法心脏骤停模型,窒息时间约为11分钟,其中心脏骤停时间为6分钟。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心脏骤停组;心脏骤停复苏后一氧化碳干预组。分别对复苏后的三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海马组织TUNEL凋亡检测,脑ATP含量检测,线粒体呼吸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分析。结果:大鼠复苏后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并且神经细胞发生大量凋亡,一氧化碳干预组大鼠相比未干预的大鼠,其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并且其大脑ATP含量、线粒体呼吸及膜电位也显著增强。结论:一氧化碳释放分子通过增强复苏后大鼠脑内线粒体活性而降低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多个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找到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检索1989年1月至2009年4月在国内外公开发布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文献,以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短期(<30d)死亡率作为效应指标,应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院前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优于院内溶栓组[OR 2.67,P<0.01],短期(<30 d)死亡率低于院内溶栓组[OR 0.71,P<0.01],两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84,P=0.94].与PCI组相比,院前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CI组[OR 2.91,P=0.005],短期(<30 d)死亡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1,P=0.56],但其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相对差,院前溶栓疗效与预后均优于院内溶栓,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结论 与PCI相比,院前溶栓疗效及预后与PCI相当,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因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相对差,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辛小红  姚蓝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098-2099
五积散乃一首千古名方,其组方用药相对较多,不少医家嫌其杂而不精,故可查之案并不多见,然五积散组方精妙,诸药合用,能消寒、食、气、血、痰五积,共奏散寒除湿,气血同治,痰食并消之功,临证可用之证甚广,今就应用五积散治疗夹食伤寒案、闭经肥胖案、双肩痹痛案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古今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特点及异同,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消渴病的古方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79-2012年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组方,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古今方高频用药种类、古今方用药功效、药性及药味进行列表分析,同时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古今用药特点及思路的异同.结果:古方用药频次以麦冬、天花粉、人参位居前三;今方则以黄芪、山药、生地黄位居前三.古今方均善用补虚及清热药治疗糖尿病,其中以寒、甘药居多.聚类分析将古方与今方中高频用药分别聚为4类.结论:古今方用药思路及特点大体一致,但各有侧重,可根据不同病机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功能性便秘与西北燥证的内在联系,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量表对新疆常住居民进行慢性功能性便秘和西北燥证流行病学调查,用中医学理论分析讨论统计结果。结果:西北燥证与非西北燥证罹患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有差异(P0.05);西北燥证和非西北燥证罹患人群慢性便秘的轻中重型分布有差异(P0.05)。结论: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与西北燥证密切相关的新疆常见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传统基因芯片技术基础上, 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 研制一种能将基因芯片信号原位放大后达肉眼判读灵敏度, 无需专用基因芯片检测仪器就可使用, 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的薄膜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诊断系统.方法:在薄膜生物传感器基片基础上, 经过表面化学处理, 使特定的基因捕获探针在传感器表面固定, 形成特定检测目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 并以乙肝病毒YMDD区的特异序列设计为例, 通过特定的YMDD区的捕获探针, 以矩阵的形式点样于传感器芯片表面来实现本系统. 同时, 纳米金标记的检测探针取代了传统芯片中的荧光标记探针. 扩增后的目的PCR片段与捕获探针、生物素标记探针、链亲蛋白纳米金探针进行反应, 最后得到探针-生物素-链亲蛋白-纳米金复合物, 并在芯片表面经生物传感器芯片将信号原位放大, 获得肉眼观的芯片信号并进行分析, 完成芯片诊断. 以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为例, 观察该芯片系统对临床诊断标本诊断的可靠性.结果: 基因芯片的检测信号经生物传感器原位放大后能肉眼判读或借助普通数码照像机或计算机扫描, 根据信号出现的特定位置即可确定突变的类型. 且该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系统信噪比高, 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及临床血清的检测中, 均可实现生物芯片阴阳性信号完全的有或无的判读; 临床血清标本检测证实, 使用该传感器芯片系统对前期经过测序确定为YMDD突变的23份临床血清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 结论:薄膜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集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原位放大技术为一体, 实现了信号的肉眼判读, 具有通用性高, 准确可靠, 无需大型设备, 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