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芎单味药中多成分体内动态变化过程,阐明其体内代谢轮廓。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川芎水提液指纹图谱,以此同时检测多成分变化情况。体内代谢采用封闭肠环法研究川芎口服后多成分经胃-肠-肝代谢变化过程。结果川芎水提液指纹图谱中监测到17种成分,在胃肠道稳定性研究中均基本稳定,其中有4种成分被肠道菌代谢,3种成分被肝代谢,2种新成分是肠代谢产物,1种新成分是肝代谢产物。结论采用序贯代谢,运用封闭肠环法研究中药口服后各成分代谢轮廓是可行的,为中药的代谢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3.
该研究是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用于中成药评价的实例,重点评估可能影响多成分吸收时序的溶出同步性问题。实验采用HPLC测定复方葛根芩连片中9种成分在不同溶出介质中不同时间点的累积溶出百分率,绘制体外溶出曲线,采用相似因子(f2)和聚类分析进行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水介质中,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似性较差,相似因子均为43;在pH 7.4介质中,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似性较差,相似因子分别为31和45;其他介质中各峰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均相似性较好。该实验表明峰3,4,5和6(小檗碱)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具有完全同步溶出的特性;峰1和峰9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具有基本完全同步溶出的特性;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不具有同步溶出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药物成药性在药物开发中至关重要,是药物研究的源头。中药是多成分药物,由于其存在复杂性,在成药性研究中必然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结合中药多成分的化学物质基础本质,提出了研究中药成药性分析的一些观点和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分析并鉴别桑叶水提取物化学成分及其口服后大鼠血清中的成分。方法:采用HPLC对桑叶水提物及灌胃后大鼠血清样品进行分离,用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仪进行在线离子检测、二级碎片离子扫描,分析鉴别桑叶水提物体外成分及血中代谢成分。结果:桑叶水提物中初步鉴定了11个化学成分,分别为异绿原酸(1),5,7-二羟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东莨菪苷(3),绿原酸(4),山柰酚-3,7-二-O-D-吡喃糖苷(5),4-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芦丁(7),金丝桃苷(8),异槲皮苷(9),紫云英苷(10),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11)。初步鉴定血中成分30个,多为上述苷类的苷元代谢产物,血清中未发现上述11个原型成分。结论:该方法可成功用于桑叶水提物及其口服后血中成分的鉴别,为桑叶进一步的药效研究及二次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甘草水提物多成分的肝肠吸收代谢差异。方法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甘草水提物的主要成分进行鉴别,并利用在体封闭肠环模型研究大鼠小肠和肝脏吸收代谢的差异。结果甘草水提物中共鉴别出13种主要化学成分。甘草水提物中部分成分可透过肠壁吸收,且在吸收过程中伴随着成分代谢,在血浆样品中共检测到14种新生代谢产物。肝脏可代谢甘草水提物中多种成分,且较肠吸收代谢过程产生更多的代谢产物。结论肝脏是甘草水提物多成分代谢的主要器官,肠道具有一定代谢作用。小肠和肝脏存在明显的吸收代谢差异。  相似文献   
9.
刘洋  隗丽  董玲  朱美玲  唐明敏  张雷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3):4479-4483
基于中药的多成分特点,借鉴化药领域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理念、方法和技术,提出了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的科学框架。在学术思想阐述和理论分析的同时,构建了基于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和中药整体CMMBCS研究法的方法流程,明确了该系统用于揭示中药多成分吸收的相互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也为提高中药质量标准和开发中药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临床上2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肾脏病(DKD),DK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微量尿蛋白和肾功能改变,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在糖尿病患者中,室间隔(IVS)厚度与肾功能的关系已有文献证实,而左心室内壁(LVPW)厚度与肾功能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成为早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截至2018-12-31,随访时间120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大量尿蛋白,即同时满足24 h尿蛋白>500 mg/d及GFR<50 ml/min两项纳入DKD组,其余纳入非DKD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DKD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IVS及LVPW厚度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1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进展为DKD 48例(26.9%)。DKD组与非DKD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SUA)、血红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DKD组患者比较,DK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收缩压、空腹血糖升高,LVPW厚度、IVS厚度增加,HDL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IVS厚度〔OR=4.577,95%CI(2.280,9.188)〕、LVPW厚度〔OR=3.805,95%CI(1.917,7.553)〕是DK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高血压组(n=47)IVS增厚者、LVPW增厚者DKD发生率分别高于IVS正常者、LVPW正常者(P<0.05);非高血压组(n=131)IVS增厚者、LVPW增厚者DKD发生率分别高于IVS正常者、LVPW正常者(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VS、LVPW厚度与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P<0.001),与GFR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IVS增厚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其临界值为12.5 mm,其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73.64%;而LVPW厚度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其临界值为11.5 mm,其灵敏度为60.91%,特异度为67.27%。结论 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HDL水平降低、IVS及LVPW增厚与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相关,其中IVS及LVPW增厚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KD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